
每天,壹基金的秘書長楊鵬都會花上一小時的時間坐在電腦前,給網絡另一端的兒子楊澤人授課,這樣的父子網絡課堂已經持續3年。
楊澤人從小就不喜歡學校的教學方式。小學時,有一回語文老師講王二小帶日本兵進入八路軍埋伏地的課文,講到王二小犧牲時,全班同學都哭了。楊澤人卻站起來說:“老師,怎么能讓小孩子打仗呢?這是違背《中國婦女兒童保護法》的。”老師讓他罰站,他一邊罰站一邊嘴里嘮嘮叨叨。父親問他在念叨什么,他說“孫悟空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我這才經歷第五難。”
15歲那年,讀到初二下學期的楊澤人決定離開學校。當年,他創作了一部剖析現代“網絡信仰”與傳統宗教穿越幻想小說《異天堂》,正式出版后賺了2萬元,由此被旁人封為“天才少年”。在學校,楊澤人很難和同齡人和老師交流,顯得有些不合群,他喜歡和年齡比他大很多、知識淵博的人交流。
兒子提出退學前,楊鵬沒有想過在家教育。雖然他和當律師的母親非常開明,但仍希望兒子能適應學校和社會。在他眼中,兒子從小喜歡讀書,作文特別好,有些偏科。
楊澤人的夢想是當一名作家,這需要更多知識儲備。在深圳工作的楊鵬決定通過網絡教遠在昆明的兒子讀書,從最開始讀《史記》,到《資治通鑒》,到《神曲》、《浮士德》,楊鵬很快發現兒子比在學校學得快多了。如今,19歲的楊澤人不僅可以自己閱讀英文原版《圣經》,還通讀了幾乎全部的諸子百家等文史哲經典和西方文學、政治經濟學的經典著作。
在家上學也同樣需要規矩。通過談判、寫信,楊鵬與兒子一起制定了在家上學的計劃和每周一評的考核方式。楊鵬笑言,在這座三個人一起開辦的大學“三一大學”里,爸爸當教授負責教學,媽媽當校長負責飲食起居,兒子當學生。最重要的是,這名學生很快樂。與父親聲音酷似的楊澤人有著超乎同齡人的成熟思想和心智,對很多問題都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前不久,《社會創業家》的主編陳迎煒跟他聊天,問他對儒家有什么看法,楊澤人說,“儒家就是告訴你誰是老大,君子就是聽從老大的人。”
“他有時候挺五毛的,滿腦子都是國家主義,都不知道是受誰的影響。”楊鵬說,他與兒子的分歧多半通過民主方式解決,在教育方法上很少存在分歧。楊澤人也毫不掩飾對父親的崇拜:“我的個案無法復制,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我這樣的爹。”作為研究中國古典哲學及公共政策的學者,楊鵬對兒子知識面的影響不言而喻,在他看來,在家上學對父母和孩子都有一定要求:孩子需要有自己的興趣和上進心,父母親需要有一定文化知識,能夠尊重孩子。
很多在家上學的孩子面臨著社會化的困擾,在這一問題上,楊鵬為兒子提供了盡可能多的社會實踐機會,比如帶他一起參與壹基金的“為愛奔跑”,參觀曹操墓的發掘現場等。不過,社會化也可能伴隨著成長自然解決。楊澤人在讀英文圣經的過程中,喜歡上了基督徒教,他明年的目標是考取國內的基督教神學院,以后神學院畢業后再考哈佛大學神學院,如果如愿以償,他會在大學里建立起自己的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