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想辦一所中國式的夏山學校,在這個學校里,孩子們不用考試,不用寫作業,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成為最好的自己。
2011年起步的蒼山學堂,走的每一步都很艱難。
陳陣原是媒體記者,曾自創網絡公司。2010年10月,他在天涯社區發帖《逃離北上廣 愛大理更愛雙廊》,講述了自己逃離北京,在大理的山水中尋找夢想生活和理想教育的過程。
“很多時候,在大街上在車上,我疑惑呼吸的到底是空氣還是尾氣;各種瓶裝水和桶裝水的負面消息,自來水又太多懸浮顆粒,常常不知道該喝什么水;在菜市場,看到越來越大的各種蔬菜,總會不由自主地浮現轉基因的畫面。市場的豬肉基本不敢買,只敢吃老家帶來的豬肉。據說山東的菜農都夸北京人身體好,天天打這么多農藥的菜,北京人吃了就是沒事。另外,交通擁擠,空氣污濁,北京越來越不再是適合居住的城市。”陳陣早已厭煩了都市生活。
大理雙廊讓他難以割舍。他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尋訪有名氣的學堂、私塾和書院,發現這些孩子們都是開心、快樂的,“眼睛是亮的,活潑自然,比較有禮貌”。他的孩子三年級時,陳陣執意不讓孩子繼續上傳統學校,就是因為每次放學他看到的是“漠然的、灰暗的”眼睛,沮喪的神情。
他想辦一所中國式的夏山學校,在這個學校里,孩子們不用考試,不用寫作業,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成為最好的自己。
真實的夏山學校(Summerhill school)位于英格蘭東薩佛郡的里斯敦村,1921年由教育家尼爾創辦。夏山學校施行的是民主的或稱自由的教育方式,因實行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被譽為“最富人性化的快樂學校”。
尼爾在《夏山學校》一書中寫道:“八十四年來,我從未見過一個懶惰的小孩,懶惰往往是因為沒有興趣。承認兒童時代是游戲的時代,是天經地義的事。現代文明的罪惡,可以說是不給孩子足夠的游戲時間。換句話說,在未變成大人以前,每個小孩都已經被訓練成大人了。”
陳陣深受觸動,流連于大理風花雪月的美景中,他于2011年8月1日創辦了蒼山學堂。“在這里,孩子們學習如何去生活,而不只是記誦知識,更無需應付考試。”他要讓孩子逃離“永無止境的作業、愚蠢的考試和絕望的體制”。
在《蒼山學堂成長日記》中,可大致窺得孩子們在蒼山學堂的生活:上午由大理學院的老師主講《易經》,教孩子們畫八卦,分陰陽,下午是手鼓課,有非洲鼓和阿拉伯鼓。其他時間孩子們自由嬉戲,抓蝴蝶、三國殺、玩蹦床、撈小魚等。
青青在網上看到蒼山學堂,被沒有考試的教育所吸引,過來當老師。她很快發現,孩子們在讀經的時候明顯是敷衍,她讓陳陣注意孩子們的學習態度。經過半年觀察,陳陣認為也許游學的方式更適合自由教育。“人生最重要的是要學會如何生存,如何與人相處。帶他們去看世界,是想讓他們看到生存的方式有很多很多種,讓他們自己決定是打算主動快樂地生存,還是像絕大部分人那樣被動地痛苦生存。”
此時,陳陣也與房東發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隨后,陳陣帶著孩子們前往東南亞游學。
辦學的種種繁瑣、遭遇的種種質疑讓陳陣感到疲憊,他和孩子前往泰國游學,把蒼山學堂交給了青青老師。青青在大理學院上的臺灣村租了一棟房子,繼續招生。在蒼山學堂,住宿生一年費用四萬六,非住宿生一年一萬八,現在剛招了三個孩子。青青如此形容孩子的生活:“你不打擾別人,自己做自己的事情。或者去爬山,去外面玩、游泳,或者參加古城里有意思的事情,參加攝影展,反正就是生活有緣遇到什么就是什么,看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