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考訣竅】
眾所周知,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同時也是獲取信息的必要載體,是人類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而語文課程正是一門用來學習語言文字的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
因此,在本節中,我們會對七年級下冊中出現的所有重難點課文進行詳細的講解,希望同學們可以在學習過程中掌握并能夠靈活運用現代文閱讀的基本原則及解題規律。
現代文閱讀中必考、常考的題目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種:內容梗概類、詞句分析類、主題理解類、寫作特色類、思維拓展類等。在解答題目的過程中,同學們應遵循如下原則:立足于積累,學會思考,但同時也必須善于思考;當然,在回答課文中的相應問題時,同學們也可以采用原文中的詞語或句子進行簡要概括。
針對考試中出現的幾大題型,有幾種方法可以跟同學們分享一下,不過,在運用過程中大家還是要盡量以題目的要求為主,不要答非所問。
1.在回答內容梗概類或主題理解類題目的時候,同學們首先需要弄明白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作者所要向我們傳達的思想感情可以從文章的字里行間得知。因此,同學們在作答的過程中便可以抓住文章中的主旨句或有代表性的詞句進行回答。
此外,在歸納文章主旨的時候,同學們一定要在答題之前先仔細閱讀幾遍文章,做到理解準確到位。因此,同學們可以按照這樣的句式進行回答,如:“通過……的故事,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時也揭示了……的深刻道理”。在這里,有一個小竅門要告訴大家,一般情況下,文中的每一段,尤其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往往就是全文所要表達的中心主旨。
2.在回答寫作特色或詞句分析類的題目時,同學們一定要從兩個方面進行回答:一是內容上的作用,二是結構上的作用,二者不可偏頗。但是,如果題目中問的是文中畫線句子主要運用了什么表達方式(修辭手法)或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時,大家首先要明確的是表達方式(修辭手法)的種類有哪些,再結合上下文進行分析即可。
3.除此之外,思維拓展類的題目大都需要同學們結合生活實際進行回答。這類題目并沒有非常準確的答案,所以,同學們在回答的時候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了。
【題型分類訓練】
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1.《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介紹“百草園”是按照__________________的順序行文,對其進行了有層次的描述;而在介紹“三味書屋”這一部分的內容時則運用了__________________的手法,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寫出了__________________;即便是三味書屋的生活,對于童年的魯迅而言也同樣是充滿快樂的。
2.文章第二段開頭的兩個“不必說”在全文中有什么表達作用?
3.請你談談對“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墻,卻從來沒有見過一塊根像人樣”這句話的理解。
4.文章第四段到第六段中作者為什么要穿插“美女蛇”的故事?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
5.在魯迅的筆下,百草園的生活是清新美好的,是充滿了兒時歡笑的地方。那么,在他的筆下,三味書屋又是一個怎樣的地方呢?
6.閱讀下面文段,回答后面各題。
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的無味;雪一下,可就兩樣了。拍雪人(將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羅漢需要人們鑒賞,這是荒園,人跡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來捕鳥。薄薄的雪,是不行的;總須積雪蓋了地面一兩天,鳥雀們久已無處覓食的時候才好。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頰的“張飛鳥”,性子很躁,養不過夜的。
(1)作者在寫“雪地捕鳥”這部分時使用了哪些動詞?在文中主要起到什么作用?
(2)這段內容的主體是什么?它是從哪三個方面展開敘述的?
二、《爸爸的花兒落了》
1.作者以__________________為明線,以__________________為暗線,通過敘寫父親對她__________________,體現了父愛的偉大所在,抒發了她對父親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這篇文章的主要基調是__________________。
2.請結合上下文談談你對父親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3.題目“爸爸的花兒落了”有什么重要含義?請談談你的觀點。
4.全文以“夾竹桃”的盛放開篇,又以“夾竹桃”的垂落作結,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呢?
5.閱讀“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我已不再是小孩子”這部分的內容,回答下面的問題。
(1)“我”急匆匆地趕回家來,看到了哪些情景?這些情景預示了什么?
(2)“我”是不是真正感覺到自己長大了?你是從哪些地方看出的?
6.學習了《爸爸的花兒落了》這篇文章,你有怎樣的感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父親,他們關愛兒女的方式又各有不同。那么,你的父親又是如何關心你的呢?請以“父親對我的愛”為題,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答題紙自備)
三、《最后一課》
1.請結合上下文談談你對文章主旨的理解。
2.閱讀了課文后,你認為韓麥爾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3.小弗郎士這個人物在小說中主要起到了什么作用?
4.在最后一課上,小弗郎士對韓麥爾先生的感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5.請談談你對韓麥爾先生所說的“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最明白,最精確;又說,我們必須把它記在心里,永遠別忘了它,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這句話的理解。
6.閱讀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各題。
語法課完了,我們又上習字課。那一天,韓麥爾先生發給我們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麗的圓體字:“法蘭西”“阿爾薩斯”“法蘭西”“阿爾薩斯”。這些字帖掛在我們課桌的鐵桿上,就好像許多面小國旗在教室里飄揚。個個都那么專心,教室里那么安靜!只聽見鋼筆在紙上沙沙地響。有時候一些金甲蟲飛進來,但是誰都不注意,連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們正在專心畫“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國字。屋頂上鴿子咕咕咕咕地低聲叫著,我心里想:“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
……
忽然教堂的鐘敲了十二下。祈禱的鐘聲也響了。窗外又傳來普魯士兵的號聲——他們已經收操了。韓麥爾先生站起來,臉色慘白,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
“我的朋友們啊,”他說,“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說不下去了。
他轉身朝著黑板,拿起一支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
“法蘭西萬歲!”
(1)請結合上下文談談你對畫線句子的理解。
(2)“教堂的鐘敲了十二下……他們已經收操了”這些文字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四、《鄧稼先》
1.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中,作者在敘寫鄧稼先的事跡前為什么先要概述我國近百年的歷史呢?
2.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中,作者列舉了這個期間鄧稼先的主要經歷,請根據你的理解說說列舉這些事例在文中有何作用?
3.在文章的第三部分中,作者為什么要對鄧稼先與奧本海默這兩個人在為人處事上的作風進行非常鮮明的對比呢?相比較之下,你更喜歡誰的作風?為什么?請談談你的看法。
4.在文章的第四部分中,鄧稼先為什么對于“謠言”仍然親自調查清楚,你認為這反映了他怎樣的品質?
5.閱讀文章的第五部分,回答下面的題目。
(1)在這部分內容中,作者為什么先要描繪鄧稼先工作的環境呢?
(2)在第五部分的最后,作者所引用的這首歌象征著什么?在全文起到什么作用?
6.文章的第六部分在全文中主要起到了什么作用?
五、《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
1.《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從______個方面出發,分別是_________和_________,寫出了聞一多先生的說與做。把這兩個方面結合起來說,我們可以看出聞一多先生是一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怎樣的人)。
2.這篇文章在刻畫聞一多先生的形象的時候,主要運用了哪些描寫手法?作用是什么?
3.聞一多先生的事跡有很多,可作者為什么單單選取了這六個事例來表現其“說”和“做”的呢?
4.閱讀下面文段,回答后面各題。
作為學者和詩人的聞一多先生,在30年代國立青島大學的兩年時間,我對他是有著深刻印象的。那時候,他已經詩興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濃。他正向古代典籍鉆探,有如向地殼尋求寶藏。仰之彌高,越高,攀得越起勁;鉆之彌堅,越堅,鉆得越鍥而不舍。他想吃盡、消化盡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遠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1930年到1932年,“望聞問切”也還只是在“望”的初級階段。他從唐詩下手,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兀兀窮年,瀝盡心血。杜甫晚年,疏懶得“一月不梳頭”。聞先生也總是頭發零亂,他是無暇及此的。飯,幾乎忘記了吃,他貪的是精神食糧;夜間睡得很少,為了研究,他惜寸陰、分陰。深宵燈火是他的伴侶,因它大開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動不響,無聲無聞。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幾年辛苦,凝結而成《唐詩雜論》的碩果。
(1)選段中主要講的是聞一多先生的哪個方面?
(2)聞一多先生研究古代典籍的目的何在?體現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5.聞一多先生說過“我是做了再說”“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說”,但他又說:“此身別無長處,既然有一可信,有一張嘴,講話定要講個痛快!”前后說法是否矛盾?為什么?
6.朱自清曾在《挽一多先生》中這樣寫道:“你是一團火,照徹了深淵;指示著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團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競賽,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團火,照亮了魔鬼;燒毀了自己!遺燼里爆出個新中國!”請結合課文及相關歷史背景,談談你對這首小詩的理解。(答題紙自備)
六、《社戲》
1.在文章第一段中,為什么作者要將那個小小的平橋村當做是自己的“樂土”呢?
2.《社戲》中,作者為什么覺得那夜看到的戲是平生最好的戲,那夜吃到的豆是平生最好的豆呢?
3.閱讀《社戲》,你是如何看待“偷豆”這一情節的?請談談你的看法。
4.《社戲》中有很多優美的自然環境描寫,作者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呢?請舉例說明。
5.閱讀下面選段,回答后面問題。
月還沒有落,仿佛看戲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離趙莊,月光又顯得格外的皎潔。回望戲臺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吹到耳邊來的又是橫笛,很悠揚;我疑心老旦已經進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說再回去看。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圍的黑暗只是濃,可知已經到了深夜。他們一面議論著戲子,或罵,或笑,一面加緊的搖船。這一次船頭的激水聲更其響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連夜漁的幾個老漁父,也停了艇子看著喝采起來。
(1)選段中“回望”二字,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一個“罩”字寫出了當時怎樣的情景?
(2)請談談你對選段畫線句子的理解。
6.童年對許多人來說,是一段難忘的體驗。在長大后回憶往事時,更是懷著一種浪漫的情感。在你的記憶中,是否也有這樣一群令你難忘的童年摯友呢?在你們之間又發生了哪些令人難忘的故事呢?說出來與大家一同分享吧。(答題紙自備)
七、《安塞腰鼓》
1.請結合上下文談談你對文章主旨的理解。
2.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好一個安塞腰鼓”這句話,在表達上起到什么作用?
3.請談談你對“當它戛然而止的時候,世界出奇的寂靜,以至使人感到對她十分陌生了”這句話的理解。
4.在作者的眼里,為什么“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兒,打不得這樣的腰鼓”?
5.本文主要運用哪些修辭手法來行文?請結合文章舉例說明。(任選一種即可)
6.閱讀“一捶起來就發狠了……好一個安塞腰鼓”這段內容,回答后面問題。
(1)請談談你對“這腰鼓,使冰冷的空氣立即變得燥熱了,使恬靜的陽光立即變得飛濺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變得亢奮了。”這句話的理解。
(2)文中三個“使人想起”的排比段,寫的是人的聯想,這對表現主題有什么作用?
八、《偉大的悲劇》
1.學習了這篇課文后,你覺得作者為何要給失敗者斯科特書寫這悲壯的一幕呢?
2.斯科特和他的探險隊員們表現出人類怎樣的優秀品質?
3.在你看來,斯科特一行去南極探險的意義何在?
4.請結合上下文談談你對文章主旨的理解。
5.文章的題目叫做“偉大的悲劇”,那么它究竟“偉大”在什么地方呢?
6.閱讀文章第二段,回答下面的問題。
(1)在文章第二段中,“對人類來說,第一個到達者擁有一切,第二個到達者什么也不是”,這句話是作者的觀點,還是斯科特的觀點?為什么?
(2)既然知道阿蒙森先到達了極點,斯科特一行為何還要悶悶不樂地繼續他們的路呢?
九、《在沙漠中心》
1.通讀全文,談談“我”究竟在沙漠中碰上了哪兩種困難,而我又采取了哪些應對措施呢?
2.文章是以第幾人稱寫的?好處是什么?
3.在文章第十三段中,作者為什么說“飛機,它不是一個目的,而是一個工具” 呢?
4.通讀全文后,你認為作者能從剛開始的絕望、痛苦轉為平靜、樂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仿寫句子。
示例:我們期待黎明就像農人期待春天,我們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們在群星中尋找自己的真理。
6.閱讀文章第一段和第二段,回答下面的問題。
(1)第一段中作者說“干渴產生的反應多奇怪啊!”,這種“奇怪”的反應具體指什么?
(2)寫出第二段中最能表現作者絕望心情的句子。
十、《貓》
1.通讀全文,請簡要概括作者家中養過的三只貓的來歷、外形、性格及結局。
2.作者對哪一只貓的死更難過?為什么作者決定以后“永不養貓”?
3.“芙蓉鳥事件”過后,從“我”深深的懺悔中,可以看出“我”是一個怎樣的人?
4.通過這三次養貓的經歷,“我”的心態發生了怎樣的轉變?
5.閱讀文章第三段到第十四段,回答后面的問題。
(1)第二只貓的“更有趣、更活潑”主要是從哪些方面來表現的?
(2)第二只貓最后還是丟失了,對此,作者的家里人對周家的丫頭以及捉去貓的路人所持的態度,說明了什么?
6.請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所獲得的人生啟示。
十一、《斑羚飛渡》
1.在這篇文章中,人類充當的是一個怎樣的角色?
2.在文中,彩虹共出現了幾次?它有怎樣的代表意義?
3.文中重點寫了鐮刀頭羊的哪三次叫聲,請簡單概括出來。
4.文章第十一段中有這樣一句:“山澗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橋,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橋墩架設起來的橋。”為什么作者說那座橋是“用死亡做橋墩”呢?
5.閱讀文章第十一段到第十七段,回答后面的問題。
(1)文中為何多次寫到“我”的感受?這樣寫的作用是什么?
(2)“它(鐮刀頭羊)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燦爛中。”在這句話中,“燦爛”一詞指的是什么?
6.老斑羚的犧牲精神給你帶來怎樣的啟示?請聯系實際生活談談你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