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以城在,城以市興
城與市互為依存,互為條件,同步發展。一部城市發展史,也是商業發展史,城為廊、市為實,商業已成為城市的基礎產業,這是歷史的必然,世界上存在著沒有工業的城市,沒有農業的城市,沒有旅游業的城市,但不存在沒有商業的城市。市以城而存在,城以市而發展,從原始城市的產生,從串街走巷、到前店后場。夫妻店、連家鋪的出現,以及前朝后市,原始集市的產生,都是適應在生產力低下的情況,解決城里不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筑城而居的生活問題,發展到集聚大量工業生產和城市居民,迎來了現代化生產方式,擴大城市規模、充實城市內容,逐步適應不同階層、不同消費水平的生活需要,一個多業態的市場模式、多形式的商業形態、(包括商業街、商業中心、生活廣場、交易市場)逐步形成,標志著城市與商業同步發展,進入了嶄新時代,標志著工業城市向現代商業城市轉換的完成,進入了現代商業社會。
現代商業必須以商業地產為依托,才有規模、才有形象,才能獲得穩定發展的基礎。傳統商業只是小商小販的買賣行為,即使有大商號出現,也是依托有限的規模,或開分號進行有限度的發展,多數仍處于小家小戶、前店后家(后廠)的狀況,沒有獨立的商業地產和進行商業地產的買賣。計劃經濟條件下雖有一定規模的百貨店、倉庫、轉運站一類的商業設施,也是以國有為主體,不是獨立產業,也不能進行買賣。
改革開放催發商業地產的產生和發展,并隨著商業的發展而壯大,成為相對獨立于住宅地產的一種產業。我國經歷了百貨業的升級和改造,以合資形式,進行估價入股,改造升級,從而帶動商業地產的發展。隨著城市的發展、市場的開拓,商業地產從超市、商業街和批發市場的建設,進入到發展期。而購物中心的出現,奧特萊斯的發展,使商業地產逐步走向成熟,進入規模化操作,迎來了今天商業綜合體時代。
二、商業綜合體是商業形態的最高形式
從商業街熱,到購物中心熱,到今天商業綜合體的出現,既反映城市商業形態發展的不同過程,也反映了城市化進程中商業集聚形式的新要求。如果說從百貨店熱到超市的普及、專門店、專業店的發展,以及網購的產生、發展與推廣,是商業業態的創新和升級,那么商業綜合體的出現,則標志著城市商業形態、商業業態、功能組合、商品和服務一體化,進入一個嶄新時代。
如果說商業業態的定位,基本上是區域性的,面對一定范圍的商圈和周圍的消費群體,實行的是一站式購物,在步行10分鐘左右就有方便的商店,就近購買。而購物中心、奧特萊斯和商業綜合體,面對的則是超廣域的消費群體,因此,它們對商品、對商業功能、對周圍環境、對購物場所會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打破了同質化消費、雷同化商品、模式化經營的傳統商業格局,一個多功能、綜合體、超時空的商業綜合性就應運而生。
第一,它是地標式的建設,塑造了城市的新形象,成為一個城市新的名片和窗口。有的把它命名為城市經濟綜合體,這就是開發商的炒作,營銷的需要。城市經濟是綜合性的概念,是多產業的集聚,反映的是城市經濟發展的整體動態,一個多大的建筑都無法包容的,所以,應該叫城市商業綜合體。三、四線城市有一個甚至多個,按照城市經濟發展來定位。一、二線城市應該有若干個,合理分布,科學定位,成為城市新的風景線。
第二,它是功能性的,集聚商業主要功能,形成一個有主有從、有住有吃、有娛樂有辦公、有購物的商業綜合性的消費場所,不僅為住宅區提供功能配套、環境優美的生活環境,也為全市居民營造一個功能多樣、辦事方便、娛樂休閑的好去處。
第三,它是土地更合理的利用,如果能夠做到科學定位,適度發展,商業組合體有利于土地利用,節約用地,通過多功能的組合,可以享受公共場所、公共設施、公共用地,避免各自為政,各有一套,造成設施的重復建設,土地的浪費。同時,多功能的商業組合體,也為住戶帶來更大的方便、更完整的設施、更大活動的空間,也促進房地產的開發,對降低成本,穩定房價起到積極的作用。
第四,它有利于樹立城市新的形象。一個新型的商業綜合體,不僅有賣點、成為銷售的熱點,更主要它有自身靚點,以雄偉、高大、新穎、形象獨特成為城市或地區地標建設,產生巨大的輻射力和吸引力,成為龐大的商業集群和商業中心,成為內外交往的平臺,產生盆地效益,吸收更多的消費力向商業綜合體集聚。
三、商業綜合體是一種更為高級的商業集聚
只有商業集聚,構建規模不一的商業集群,對內產生凝聚力,對外產生輻射力,促進地區之間、區域之間的經濟聯系和合作,以橫向流通為主體、構建大平臺、促進大交流、發展大流通、完善大市場,這是市場經濟內在的要求。不流不通,市場就成為一灘死水,流則通、通則合、合則和、和則富。這是市場經濟內在的要求和必然的取向。
一個功能齊全、實施完善的商業綜合體,就是一種更為高級形式的商業集聚,是對外交往的平臺、信息交流的平臺、依托區域區位優勢和經濟優勢而形成的多功能交易平臺。
商業綜合體的發展已成為商業地產開發新的熱點,成為商業資金新的集聚點。商業地產的開發形成了多元化的趨勢,至少有五股資金競相介入,形成多頭介入、齊上快上的發展趨勢:第一是最早介入的原有商業地產企業,它們初步嘗到百貨業、超市、購物中心開發的甜頭后,大舉進軍商業綜合體,成為開發的主力,像萬達、萬科、萬通、萬象城等;第二是大型的企業,包括非流通企業,轉變發展戰略,進行跨行跨行業開發,進入購物中心,奧特萊斯、甚至商業綜合體的開發,像首創、中糧、海航、娃哈哈等,已成為商業地產開發的新生力量;第三是原有的流通企業、零售集團,利用自身的終端優勢,向上游延伸,在擴張新點的同時,介入商業地產,發揮優勢,實現終端與上游發展的一體化;第四是外資企業,由租賃經營到自建自用,發展到商業綜合體的開發,租賃與自營并舉,尋找多頭的盈利空間;第五是地方政府,為了自身形象,借債搞建設、賣地求發展,實現三年大變樣,積極扶持商業地產的開發,把商業綜合體作為形象工程、戰略性措施列入地方政府的發展規劃,籌資、投資或合資建設具有地標性的大型商業綜合體。
四、統一規劃,科學定位,適度超前
一個新的商業地產熱已在全國興起,繼商業街、購物中心和奧特萊斯熱后,又迎來了商業綜合體熱。在相當一個階段,它們都把它叫做城市經濟綜合體的開發,其實這是商業綜合體的誤讀,是開發商的營銷概念,媒體的炒作概念,政府的形象概念,因此,越建越多、越建越大。武漢要建30幾個綜合體,面積達一千一百萬平方米,北京已投入和在建的有49個,總面積超過二千一百萬平方米,幾乎超過現有的總面積。一個二線城市,怎么能容納幾十、上百個的綜合體,甚至只有八萬人口的小縣城,也要建20萬平方米的綜合體。概念的誤讀,必然導致行為的失控。商業綜合體的發展已經出現一擁而上、規模過大、數量過多、遍地開花的泡沫形象,值得注意,謹慎發展。
第一,商業是城市生活的基礎,城市經濟發展狀況又是商業存在的前提條件。作為城市生活基礎設施的建設必須要有超前的戰略,以沒有必要的商業設施為基礎,留不住人口,發展不了產業,也就體現不了城市的魅力和凝聚力。因此,要把商業的發展,基礎設施的建設納入城市的總體規劃,要有超前意識、戰略眼光,科學定位,適度發展。但是,必須看到,任何一種大型的商業綜合體或購物中心,都是經濟發展的產物,都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不能一擁而上,盲目發展,脫離實際,客觀條件達不到,短期無法實現人氣、商氣的集聚,既談不上盈利,也無法留住客商,導致有場無市、商走市衰的尷尬局面。依城建市、量力而行,適度超前,才能達到市城一體、協調發展的目的。
第二,作為城市形象代表的商業綜合體,必然求大求洋,容易劍走偏鋒,投資大、回收期長,涉及面廣,必須兼顧多方利益,作為商業不動產的投資,要有一定的回報,得以收回成本,實現增值,才能繼續運營;而作為運營商能不能租出去,繼續正常運行,存在著不少風險。有場無商,有地無業,不少商業綜合體處于空運轉狀態,甚至難以為繼;而零售商面對有場無客、店多客少情況,即使勉強支撐,超過一定時限,就會商走市衰,處于癱瘓、半癱瘓狀態,產生幾敗俱傷的局面。所以,一個商業綜合體的產生必須實施多贏戰略,兼顧多方利益,才能持續發展。
第三,商業綜合體,不是商業不同業態的大雜燴,而是要根據發展需要,有特色、有針對性地進行組合,不要陷入雷同化發展、模式化經營。千店一面是商業的悲哀、千城一面是城市的悲哀。要根據商業發展的現狀和發展趨勢,依城建市,突出自己的靚點、賣點和盈利點。要根據城市整體布局,周圍商業環境,進行綜合籌劃,科學定位,不求全,只求特,突出自己的特色,進行科學的組合,與同一商圈內其它業態進行互補,突出購物、消閑、娛樂、餐飲、住宿、住宅、寫字樓、酒店的群體效應。既不能包羅萬象,也不搞千篇一律,要有自己的特色和發展模式。
第四,要注意不以大壓小、以大擠小,直接影響中小微商業企業的生存。全國有2400萬個流通企業的核算單位,一個企業安排10個員工,就有2.4億人的就業,加上近5000萬人的個體戶、臨時工,它們的就業和生存,是社會的頭等大事。任何一個城市的發展都必須考慮這一群體的生存條件。因此,商業綜合體不可能代替它們的社會作用,也無法解決它們的生活問題。因此,不是所有城市的商業都可以用商業綜合體代替,也不是所有的城市都要建設綜合體。一擁而上的做法,有條件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觀念,不僅無法樹立城市的形象,而且會帶來諸多的社會問題,必須因城制宜、因需而定,有重點地發展,這點應引起各級政府注意。
五、一個城市對商業網點的要求是有量的限制
任何一個城市對商業網點的發展,不僅有質的要求,而且存在著量的限制,不可能無限發展、盲目擴大。除了小商小販在街頭巷尾發揮拾遺補缺以外,對大中型商業業態,也有一定的量的限制。那么怎么來控制其基本比例呢?按照實際經驗,可以用以下幾個數字加以控制的。
第一,商業承受力。市以城在,城以市興,城市一體,才能協調發展。不是說商業網點,特別是大中型商業業態越多越好、越大越好,它受到城市人口(包括流通人口)、經濟發展、購買力增長所限制,存在著一個比例不一的發展極限。按照國內外實例分析,人均營業面積,中小城市控制在每人平均0.8平方米-1平方米之間,大城市控制在1平方米-1.2平方米左右,少數人口流動性較大的大型、超大型城市也只能控制1.5平方米-2平方米之間。這不僅為自己發展留下余地和生存條件,還要為小商小販、個體戶留下生存的空間。
第二,盈虧臨界點。任何一個商業業態的存在和發展,都要計算盈虧臨界點問題,它不僅是衡量有沒有盈利的可能,還是一個能否生存的條件。美國曾經做了一次調查,個體戶、小商販只要一天能夠維持500美元的流水,按照20%毛利率計算,一年就有3.6萬美元的收入,略高于美國藍領工人平均年收入的3.46萬美元,就有人去做,就有它存在的條件。由于地區不同、業態不同、租金不一,沒有一個統一的盈虧臨界點,但它決定商業地產的業態和規模定位,要有一個計算和控制指標。我曾經對大型百貨店作一次匡算,中小城市一年一平方米營業面積必須維持在5000元-8000元之內,而大城市在8000元-12000元之間,特大型城市必須維持15000元以上。可作為參考。
第三,店鋪出租率。大型的購物中心、奧特萊斯和商業綜合體,自營很少,多數都采取出租形式、招商經營,因此,都存在一個出租率的問題,招商不滿,一關系到能不能按時開業,二關系到能不能維持下去。在一般條件下,出租率達到60%就可以開業。任何一種大型商業設施,除特殊地理位置以外,不可能一步到位,全部租滿,只有在開業中逐步引進、逐步到位。
第四,置換率。一個大型商業設置,幾個、幾百個門店,都是在置換中逐步完善,達到科學配套,產生整體效益。一方面一部分零售商在銷售中,績效不佳,被自然淘汰。另一方面消費者對大型商業設施,也有一個認識、選擇和適應過程。因此,業態組合是在不斷變化中,逐步走向合理。一般的情況下,需要三年左右,才能走向基本穩定,在這期間保持30%置換都是正常,如果比例太大,很多零售商退出或停業,就得考慮整體定位問題。
第五,中小商業企業的倒閉率。這是衡量一個大型商業設施的興建,可能對周圍中小商業產生的沖擊。一個城市購買力在一定時期是相對穩定的。如果營業面積增加過多、規模過大,必然對中小商業產生沖擊,超出正常的范圍,就要考慮科學合理定位。市場的淘汰是正常的,強者發展,適者生存,弱者掙扎,逆者死亡,一般情況下,倒閉率只能在10%左右波動,如果出現大面積倒閉,這不僅反映一個城市商業設置存在泡沫,更為引發社會問題,值得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