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擁這個詞在我的腦海里有很深的印象,這些都因了父親是退役軍人的緣故。記憶中的雙擁是喜慶日子里公社的擁軍優屬秧歌隊,是大年三十前夕生產隊的滿水缸行動,是新春佳節雙擁辦領導送上門的一幅幅“光榮人家”的年畫春聯,是墻上新掛的那張散發著油墨香味的毛主席像,是“八一”建軍節粉紅色的慰問信。在我,孩提時候的雙擁是美妙的童謠,可以淺唱,也可以高歌;青年時代的雙擁是義無反顧地投身火熱的軍營,和一群懷著同樣夢想的年輕小伙們摸爬滾打,為部隊和地方建設盡綿薄之力。小時候的雙擁是感性的,充滿美好更富詩意;長大后的雙擁日趨理性,是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是實踐之后的思考,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體。
軍政軍民尊重理解相依相存,是雙擁的基礎與前提。雙擁是共同的付出、共有的責任。雙擁雙方如自然魚水似人生伴侶。只有互相傾慕,互為敬重,時刻想著對方、念著對方,平等友愛,相敬如賓,相濡以沫,才能孕育激情澎湃豪情滿懷,才會共同努力奮發有為,才會理解支持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雙擁是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的豪邁大氣。所謂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雙擁的落腳點譬若萬丈高樓平地起,尊重理解是基礎是前提。
軍政軍民同心同德奉獻支持,是雙擁的實質與根本。雙擁是擁軍優屬、擁政愛民工作的簡稱。雙擁工作是在黨的領導下,以鞏固和加強軍政軍民團結為主旨,組織發動全國軍民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團結奮斗的一項社會活動。雙擁工作有很久的歷史淵源。她從紅軍初創時期烽火連天的戰爭年代走來,在和平時期火熱的經濟建設大潮中大放異彩,凸顯勃勃生機和強大的生命力。從最初的“軍隊愛護人民群眾,蘇區政府和人民支援紅軍、優待軍屬”,到如今的以創建雙擁模范城(縣)為龍頭,廣大軍民在經濟建設的主戰場上通力合作,在四個文明建設中相互促進,在維護國家安全、統一和穩定中密切配合,在抗御嚴重自然災害和重大疫病中并肩戰斗,軍政軍民團結顯示了強大的力量。無論是五一二汶川救災的一線,還是九八抗洪搶險的風口浪尖,體現的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奉獻精神。今天的雙擁,理論更加完善,內容更加拓展,形式更加創新,作用更加彰顯。駐軍部隊滿意、優撫對象滿意、人民群眾滿意的“三個滿意”和“擁軍愛民、雙擁雙贏”,是鎮江雙擁始終不變的總體思路。“駐軍多給鎮江帶來了人氣,駐軍的示范作用給鎮江帶來了正氣,駐軍的貢獻大是鎮江人的福氣”;“關心軍隊就是關心自己,愛護駐軍就是愛護鎮江”,這是鎮江人對駐軍與地方關系的共識。“既看成政治任務,又當成寶貴財富”,是鎮江人對各類“軍”字頭安置的態度。 “一戶不漏、一分不少、一天不拖”,是鎮江人對優撫政策落實的標準。“生活達人均、住房無危破、醫療有保障、致富奔小康”,是鎮江人對幫扶重點優撫對象的底線。這一條條的思路、共識、態度、標準、底線,是小城鎮江的大愛,是大愛鎮江人的博大胸襟與無私情懷。
軍政軍民腳踏實地創新作為,是雙擁的活力與生命。思路是態度,思路是導向。鎮江雙擁根據不同時期的不同特點,推出了不同側重點的階段性工作思路,積累了許許多多鮮活的經驗做法。譬如“三創”時期的“兩無一爭”——無淡季、無死角、爭一流,側重于雙擁工作的時空要求;“四創”時期的“兩有一依”——人人有責、處處有情、事事依法,側重于雙擁工作的主體要求;“五創”時期的“兩共一同”——共謀打贏、共促發展、同攀新高,側重于雙擁工作的內容要求;“六創”的“標準更高、特色更優、品牌更響”的新思路,無一不在鎮江軍民的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記。新時期的雙擁工作不僅要繼承優良傳統,繼承好經驗好做法,更要不斷創新思路、刷新標桿、翻新亮點、努力作為。歸根結底,雙擁的具體體現是勿論軍地,勿論將軍士兵,還是普通你我,都要大處著眼,小處落筆,立足平凡,在各自的崗位上,從每件小事做起,讓雙擁工作從細微處見精神,于無聲處聽驚雷。雙擁工作是偉大寓于平凡,既是小中見大,又要不拘一格。
常言道,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天天想著雙擁念著雙擁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在各自的崗位上干好本職工作。戰士要刻苦訓練,掌握克敵制勝的本領,在人民需要的時候,在抗擊外侮抗擊自然災害的任何時候,都能夠挺身而出,做到召之即來,來則能戰,戰則能勝。而作為社會的普通一分子,不管是工人、農民、公務員,還是小商大賈,都要在平凡的崗位上,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為地方經濟建設添磚加瓦,拋灑青春熱血,詠唱新時代的雙擁贊歌。軍政軍民腳踏實地創新作為,強素質練精兵,是強政需要,也是強軍需要,更是雙擁工作的靈魂,是活力與生命所在。只要軍地共同攜手,雙擁之花一定能在你我的心中含苞結蕊,在鎮江在整個中華大地上綻放出更加絢爛多彩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