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警江蘇省總隊下士費楓宇是一名90后,他對《愛的奉獻》這首歌有著獨特的偏愛。因為這份愛與奉獻,他為一名5歲的福建小男孩捐獻了骨髓;因為這份愛與奉獻,他每月從工資中拿出固定部分資助一名失學女生;因為這份愛與奉獻,他長期以兒子的身份為一名烈士母親盡孝。
捐髓愛相隨
對于福建省一個叫李煜銘的5歲男孩來說,上帝對他太不公平了,還不諳世事就被早早地判了“死刑”:因患地中海貧血性血液病,醫生斷言,如果找不到相配的人類白細胞,最多活不過5歲!
李煜銘又是幸運的!2011年11月29日,遠在千里之外的武警江蘇總隊鎮江支隊揚中市中隊一班班長費楓宇的白細胞與小煜銘配型成功!
“太好了!”得知這一好消息,費楓宇激動不已,“獻出一點骨髓,就能挽救他的小生命,這太值了!”
“這是心的呼喚,這是愛的奉獻,這是人間的春風,這是生命的源泉,……”
1990年出生的費楓宇,可以說是聽著這首《愛的奉獻》長大的。早在他上中學時,一件小事對他影響至深。
一天,費楓宇去鹽城市新華書店買心儀已久的《孔子演義》,當時書店只剩最后一本,看看36元的定價,摸摸口袋只剩下29元,費楓宇跟收銀員商量,能否幫他將書留著,等他取錢再來買,收銀員的答復是,不能保證,別人要買她只能賣。正當他既尷尬又為難的時候,旁邊的圖書管理員默默地幫他墊付了7元錢。
從那以后,費楓宇也學著那位至今不知姓名的圖書管理員經常幫助別人。
2009年,還是新兵的費楓宇與戰友一起參加市里組織的獻血活動,當紅十字會的人員征求他意見,問他是否愿意加入“中華骨髓庫”時,費楓宇想都沒想就答應了。
今年3月16日,費楓宇在戰友、領導、揚中市紅會等人的鮮花與掌聲中,毅然走進江蘇省人民醫院,進行造血干細胞捐獻采集。
獻完骨髓的費楓宇高興之余,又開始牽掛著千里之外的李煜銘:“我也有過與他一樣的燦爛童年,真希望他不要出現排斥現象,像我一樣健康成長。”
“只要人人都奉獻一點愛,世界會變得更加精彩。”面對前來采訪的記者,費楓宇請記者們一定要把他的這句話寫進去:“捐獻干細胞一點都不疼,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這個組織中來,挽救更多血液病患者的生命,讓世界充滿愛!”
不僅要解決燃眉之急,而且要付出真情
離中隊駐地不遠,有一所八橋中學。去年4月,中隊官兵在參加捐資助學活動中得知,一名叫冷柏慶的女學生,因母親不幸病逝,救治時家里欠下高額債務,瀕臨失學。中隊發動官兵向其捐款。
“不僅要幫助小柏慶解決燃眉之急,而且要對她付出真情。”費楓宇暗下決心。從那以后,他每月從工資中拿出200元,定期探望小柏慶,關心她的學習和生活。
在小柏慶眼中,身高1.80米、長著一張國字臉的費楓宇,無疑是天下最帥的“費哥哥”;而在烈士母親譚大媽的眼中,經常帶著羞澀笑容的費楓宇,卻是心中最親的“兵兒子”。
譚大媽的兒子譚振林曾是武警邊防部隊的一名戰士。1988年,譚振林在與犯罪嫌疑人搏斗時壯烈犧牲。白發人送黑發人,老來喪子的譚大媽一下子陷入了人生低谷。
自那時起,中隊官兵主動上門,承擔起照顧譚大媽的義務,25年如一日,從未間斷過。2009年底,剛到中隊的費楓宇隨戰友一起到譚大媽家慰問幫忙,望著比自己母親年齡大得多的譚大媽,他心里酸酸的。
從此,費楓宇每次請假外出或休假回家,都要到譚大媽家坐一會、干點活,哪怕是陪譚大媽說幾句話。譚大媽有腰腿痛的老毛病,他就四處打聽治療方法。“我知道老人家不圖我們為她送什么、做什么,就是想見見我們這身軍裝。在她家呆一會,我感覺也是在替烈士盡孝。”費楓宇說。
“在‘索取’與‘奉獻’的天平上,我傾向于后者。”從優秀士兵到優秀班長,費楓宇一直是這樣做的。在他的影響帶動下,全班戰士養成了積極上進、勤奮學習、以隊為家、關心他人等諸多好習慣。
他說,我不是90后中的另類,我只是一名在部隊“大熔爐”歷練成長起來的普通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