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揚中——這座江中島城,是長江流域、蘇南板塊頗具活力與特色的城市之一,它是國家首批生態示范區、人居環境范例獎城市、江蘇省級文明城市、6次榮獲江蘇省級雙擁模范城稱號。在雙擁模范城的創建中,鎮江支隊揚中市中隊6次被揚中市市委、市政府、人武部評為“有功單位”。
軍愛民,民擁軍,軍民團結一家親,這是揚中軍民的光榮傳統。揚中市中隊在圓滿完成執勤、處突等各項任務的同時,把駐地當故鄉,視人民為父母,二十五年如一日,無微不至地照顧烈屬唐秀英老人的故事,在當地傳為美談。
1988年3月31日,開發區新揚村唐秀英老人的兒子譚振林在部隊執行一場打私任務中,身受重傷,不幸犧牲。中隊官兵得到消息后,自發來到她家中,把自己當作了老人的“兒子”。官兵們立下“規矩”:只要中隊在揚中一天,就會一如既往地照顧她一天。每年的夏播時節,總有一群特殊的“兒子”,幫助她把田里的秧插完。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官兵們走了一茬又一茬,可唐大媽的兵兒子卻越來越多。25年來,278名官兵個個都是她的親人。在揚中中隊有一本關于照顧唐大媽的“備忘錄”,內容甚至細化到老人的生活和飲食習慣。每年新兵下連和干部交接,都會到唐大媽家中搞一次特殊的教育和交接。照顧唐大媽已經成為了中隊的一項重要工作。
唐大媽有腰腿疼的老毛病,用了各種藥都不見好轉。中隊衛生員張冬榮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翻閱資料并拜托家人為他四處打聽偏方。當他得知針灸按摩治療腰腿疼療效好后,就利用節假日外出的時間帶唐大媽到當地一位老中醫那里治療,并親自為大媽按摩護理。一年下來,唐大媽的病情有明顯好轉,腿腳也靈便多了。
老人家的牙不好,每次吃飯不能吃堅硬的食物,中隊士官費楓宇是個有心人,他將唐大媽的飲食偏好牢牢地記在了心里?;氐街嘘牶髮iT翻閱有關如何照顧老年人的書籍,像《老年人飲食宜忌全書》《夕陽紅》《讓老年人像孩子一樣》等等。每天晚飯親自下廚,每每把盛滿“愛心”的搪瓷碗端到唐大媽面前時,她都會激動地流下眼淚:“我失去了一個兒子,卻得到了這么多孩子,我是光榮的,我是自豪的!”后來中隊全體干部骨干為唐大媽定做了假牙,如今唐大媽吃飯再也不像以前了,中隊官兵都開心地說:“唐大媽,您又年輕了!”
他們定期到老人家中幫助打掃衛生,洗衣做飯,為老人檢查身體,與老人談心,排解她晚年的孤獨;逢年過節,官兵們都會帶著慰問品去探望老人,與老人一起過節,讓老人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溫暖。多年來,中隊義務幫助唐大媽解決生活用品困難共計5萬多元,使她的生活得到了基本的保證。
唐秀英老人也時時刻刻掛記著中隊的官兵。平時到中隊,她總帶個針線包,為官兵縫縫補補,遇到春節、端午這樣的節日,她還會挎上一大籃熱氣騰騰的雞蛋、粽子等慰問官兵。
在唐大媽的家里有一個電話本,里面記錄著許多退役戰士的聯系方式,每年退役戰士都會把自己的聯系方式留給唐大媽,還經常從家鄉打來電話詢問大媽的身體情況。
愛心接力25年,軍民團結一家親。25年來,武警官兵給唐大媽送去的是人民子弟兵的一片深情厚意,而唐大媽奉獻的則是博大無私的擁軍情懷,他們同心演繹著一段“雙擁”佳話。
點點瑣碎事,濃濃魚水情。多年來,中隊官兵情系“第二故鄉”,關心島城建設和群眾疾苦,譜寫了一曲曲新時期軍政軍民同心共筑“江洲長城”的新樂章。
此外,該中隊與駐地機關、學校、醫院、社區廣泛開展了警民共建活動,有力地推動了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入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