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個月之后,距離當初6124點整整六周年。從6000點到2000點,六年間跌去三分之二,是中國股市23年以來最長的熊市。想想這期間房價的上漲,看看電視節目里天天播放的紅木、翡翠、橄欖核、水晶、琥珀、瑪瑙、文玩核桃等收藏品的價格飆升,實在令股市參與者相形見拙,自嘆不如。還別說光大烏龍引發的“8·16驚魂二十秒”,這甚至是個“誰談基本面誰就輸在起跑線上”的時代。
這六年來最大的收獲,應該是在熊市的艱難時光里,結識了一批具有共同價值觀的同路人,大家各自走過了大致相同的投資道路,即便在個股方面未見得一致,也屬于“君子和而不同”。在自己達到財務自由之后,他們筆耕不輟,將自己的心路歷程、投資悟道傳達給大眾,使那些素不相識的人也有所受益,有機會過上更幸福的日子,這是真正投資家的作為!
黃凡先生是這些人中的一位,他是德銀私人投資管理部副總裁,與我同在《錢經》專欄比鄰而居已有些時日了。雖然一直未有日常的交匯,卻常從他的文章中獲益,甚至在市場陰晴驚駭時,時時翻閱他的新書《淡定才能富足》,直到前不久偶然在微博上有了一次“爭論”。
黃凡提到“固定收益產品(如債券)好比是烏龜,回報穩定,但似乎總是不緊不慢欠缺激情。而那些進取型的投資產品好比是白兔,價格跑得快,上竄下跳來勁得很。長期以來,國內個人投資者多希望跟隨財富的‘白兔’,實現財富快速增長的目標。在不少時候,烏龜是跑贏白兔的?!?/p>
我的看法是“國內現階段‘白兔’型投資者多的原因是因為改革開放只有三十年,等到一百年的時候,國內‘烏龜’型的投資者自然會多起來。歷史的事實是,西方很多現在‘烏龜’型投資者的祖先幾乎都是‘白兔’啊。”
幾年前也見網上有“富人都買債券,窮人才買股票”的說法,有人揶揄道“所以巴菲特是窮人?!”就所見而言,幾乎很少有人是靠固定收益即債權類投資而致富。例如一個以十萬元起步的投資者,如果完全通過投資債券,幾乎不可能達到財務自由境界。財務成功者在初期基本上采取“集中”的方式專注于權益類投資,即股票、股權類。倒是不少在取得財務自由之后,出于“分散”的策略,配置固定收益類產品。
很少有人因為投資債券而致富,倒是有很多致富之后投資債券。同樣的事情放在收藏上,很少有人因收藏而致富,倒是有很多致富之后搞收藏。
剛起步的年輕人,在財務自由的道路上,應以“兔子”型的進取為主,在可能的時間段,打下較為堅實的財務基礎,以應對未來的通脹壓力以及日漸衰減的體力,為將來爭取更多自由的空間。
以進取之心打江山,以謹慎之心守江山,無論兔子還是烏龜,所表述的是一個社會或一個人在不同財務階段的不同策略而已。我與黃凡的觀點實際上并不矛盾,它們彼此交匯,融為一體,不信你看,連我這樣“有知無畏”的進取型倡導者也時時被人認為是個投資的保守派呢,因為我們從未買過創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