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南共產黨黨員人數約350萬,在世界各國共產黨中,其黨員規模僅次于中國共產黨。越南共產黨中央政治局是越共的中央領導機構,一般包括國家主要機構和黨內主要部門的負責人,實際上掌握著越南的國家大權。
越共政治局目前有16名政治局委員,現已不設“政治局常委”。2001年,越共九大取消了這個機構,復設中央書記處,其成員除總書記外,稱為中央書記處書記。九大之前,政治局常委也稱為“五人小組”,為越共高層的“核心之核心”。
越共九大之后,“核心之核心”演變為由總書記、國家主席、總理三人組成的“三駕馬車”。總書記是中央書記處成員,不擔任國家元首;總理實權較大,但無軍權和黨權;國家主席有名義上的軍權和政權,總書記有實際軍權和有限的黨權。在高層,黨政軍權力較分散,呈現制衡色彩,總書記不再一權獨大。
近年來,由于國內外政改呼聲甚高,國會作用凸顯,因此加上國會主席,也便有了“四駕馬車”的說法。這種權力“核心之核心”的轉移,略帶些“黨化色彩”削弱的意味。
四平八穩的越共政治局 總書記不兼任國家元首
2011年,越南國會選舉阮生雄為新一屆國會主席、張晉創為新一屆國家主席,阮晉勇連任總理職位,而在越共十一大上,阮富仲被選為越共總書記。
越共總書記在“四駕馬車”體制中并不是格外突出。現任總書記阮富仲今年已69歲,被外界視為過渡性人物。他過去給人的印象是書生氣和學者派頭,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專家,但在官場上他與同僚相比并不突出,性格上既不果斷也不超越常規,他被選中做領導人是因為他的清廉和處事穩重。在外界看來,他可能只是一個平衡各方勢力的權宜性安排。另一個佐證就是,他在黨代會的政治局委員投票選舉中得票率只居第8位,卻最終被選舉為總書記。事實上,擁戴“弱勢總書記”在越共而言早已是不成文的慣例。
相比之下,有“經濟沙皇”之稱的總理阮晉勇顯得強勢。他是四屆政治局委員,早在1996年的八大上,已成為五個政治局常委中最年輕一員(第二年年底八屆四中全會常委更換時退出常委),掛帥中央經濟部,九大時成為第一副總理,十大之后當上總理,在越南公檢法系統的根基深厚,于軍中也有相當人脈,是典型的實干型官員。
越南現任國家主席張晉創在1997年被擢升為胡志明市市委副書記,同年12月獲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96年,他出任胡志明市市委書記,力促經濟及基建發展,受到外商重視,上任期間,胡志明市的經濟以高速發展。外界預期張晉創會比他的前任潘演,更積極地推動私有化及減少政府干預經濟運作。
以91.4%的贊成票當選國會主席的阮生雄為人比較低調,履歷相對平淡。他曾在保加利亞國民和世界經濟大學讀研究生,后就職于財政部中央建設銀行,先后但任財政部長、副總理等職,2006年4月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
總的說來,現在的越共政治局形成了南北派干部搭配,新老混合,實干型與意識形態型官員平衡(外界認為是開明與保守之搭配)的態勢,是一個四平八穩的班子。
越共改革開放之后,逐漸形成了強勢者任總理,溫和穩健的弱勢者分任國家主席、國會主席、總書記的態勢。在越南,黨委、行政、立法方面并不存在外界所過分夸大的“真正自由選舉”,但不可否認,在越共高層,從個人和條塊的黨政軍權力相當分散,呈現相當程度的制衡色彩,既不同于朝鮮、古巴等社會主義國家,也不同于西方民主國家,甚至與很多威權國家也不相似。
國會力量不斷增強 總理遭國會質詢很尷尬
在越共集體領導制的小天地里,維持派系平衡和政治觀念平衡是最重要的,但從外界環境看,其執政地位經受的考驗越來越大。在2011年12月的越共中央全會上,總書記阮富仲警告說,黨必須改革,否則就會垮臺。
近年來,越共推動了一系列政治體制改革,包括讓國會更加富有活力和實行更多的黨內民主。
傳統來說,盡管越南憲法規定國會是“最高權力”機關,實際上它仍是越共和政府決策的事后承認機構,國會主席一職較虛,權力主要仍集中于總書記、國家主席和總理。
越南國會主席職權近年來有一定充實,而這與國會活力的提升有關。例如,2010年國會投票否決了由總理阮晉勇提出的價值560億美元的連接河內與胡志明市的高鐵計劃。而在2012年11月14日,越南國會代表甚至質詢四面楚歌的總理阮晉勇。
整個質詢過程進行電視直播。國會代表楊忠國毫不客氣地抨擊說,越南經濟深陷困境,總理阮晉勇須為此負責,應該下臺。在質詢中,國會代表公開要求黨政核心領導人引咎辭職,這在越南還是首次。
“顏面盡失”的阮晉勇訕訕地表示,只要越共要他繼續干下去,他就會這么做。早在2012年10月22日,阮晉勇就因未能管理好經濟,向全體國會代表和廣大人民道歉。“我明白自己的政治責任以及所犯的錯誤,”他說,“我們已經吸取了教訓。”
阮晉勇“慘遭修理”的大背景是越南近年來不斷強化國會對政府和越共領導干部的質詢和監督。越南官方通訊社報道稱,根據國會2012年11月通過的法案,政府高級官員均需接受國會信任投票。包括總理阮晉勇、國家主席張晉創,以及副總理、國家副主席等在內的49名高官將成為首批接受國會信任投票的官員。屆時500名國會代表將對官員分別作出“非常信任”、“信任”和“信任度低”的投票。如果半數以上的代表連續兩年對一名官員投“信任度低”票,該官員將接受不信任投票;如果投“信任度低”票的代表達到三分之二,該官員將立即面臨不信任投票,倘若不信任投票通過,該官員將辭職或被撤職。投票結果會對外公布。
分析指出,越南國會之所以能以投票方式對行政部門進行制衡甚至公開批評政府,根源在于國會代表來自直接的差額選舉,選民對國會選舉態度認真、積極,代表們也不能不關心選民利益。
電視直播國會代表對高官的質詢,這使得代表和高官(包括總理和各部長等)都不敢等閑視之。曾有政府官員被問得瞠目結舌,臉上冒汗。
有學者認為,越南國會雖不像西方議會那么強勢,但它并非象征性機構,其權力不容低估。但也有學者注意到,進行質詢的,主要涉及民生、教育、衛生等領域;在國防、軍事和外交方面,很少有公開質詢。
黨報一把手也進政治局
2011年,越共“十一大”選舉產生了14位新任政治局委員,其中9人連任。現任總理阮晉勇更是成功實現了自1996年來的四屆連任。
除阮富仲之外,其他8位連任的委員分別是:現任總理阮晉勇、中央書記處常務書記張晉創、常務副總理阮生雄、國防部長馮光青、公安部長黎鴻英、河內市委書記范光毅、胡志明市委書記黎清海、中央宣教部長蘇輝銳。
5位委員首次進入政治局,分別為,越南記者協會主席、人民報總編輯丁世兄,越共中央辦公廳主任吳文諭,越南政府辦公廳主任阮春福,公安部副部長陳大光,國會副主席叢氏放。隨著部分委員的卸任,年富力強的他們,實現了政治生命的重要跨越。
首次當選政治局委員的丁世兄,職務最為醒目。越共十一大開幕前夕,他因“越南沒有必要,同時也下決心不搞多黨制”的發言,而名動四方。
《人民報》是越共的中央機關報,被稱為“黨、國家和人民的喉舌”。1951年3月11日,《人民報》在反抗法國殖民主義的戰爭中創刊,繼承了胡志明創辦的《青年報》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