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悠久的南京大學,前身是1902年建校的國立中央大學,校園里流傳著一個著名的段子:1943年,蔣介石兼任國立中央大學(南京大學前身)校長,請學校里三位教授吃飯。與領袖吃飯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但三人心里卻有不同的盤算,放不下知識分子的清高,在“蔣公面子”與“文人面子”之間各執己見。吵了一下午,去還是不去,這是個問題,令三位教授糾結、扭捏。
這個段子被南京大學戲劇影視藝術系大三女生溫方伊改編成一部話?。骸妒Y公的面子》。這原本只是一篇戲劇專業的課堂習作,作者溫方伊之前甚至不曾寫過一部完整的長劇,稿子寫成后,受到南京大學呂效平教授的激賞,決定親自執導把它搬上舞臺,經過五輪修改,終于在南京大學校慶時與眾人見面,轟動校園。2013年5月21日,這部戲在北京大學的劇院里上演,一票難求。
幾十年前,領袖的面子與教授的扭捏讓如今的觀眾們時常爆出會心的笑聲。在關于該劇的研討會上有人說:“我們在這個戲里看到了40年代和60年代的知識分子精神面貌”還有人說:“你聽一聽觀眾的笑聲,就看見了知識分子今天的精神現狀?!?/p>
蔣介石確兼任過國立中央大學校長
戲劇中,時任道、夏小山、卞從周三個教授是虛構的,當時的中央大學只有兩位老教授算得上是戲中的人物原型,中文系“三老”中陳中凡是一位古典文學研究家,但思想左傾激進,堅持思想人格獨立,反對政府干涉學校;胡小石則潛心研究,不問政治,愛好美食,以至南京有道名菜就叫“胡先生豆腐”……
人物和故事雖然是虛構的,但對民國時代的大學與政治的人文生態刻畫得卻很傳神。
國立中央大學自1932年到1941年,一直由羅家倫擔任校長,共有文、理、法、工、農、醫、教育7個學院,40余個系,是當時中國規模最大、科系最為完備的綜合性大學。今天的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河海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南京工業大學、甚至無錫的江南大學和鎮江的江蘇大學都可溯源至中央大學,其中南京大學以中央大學繼承者自居。
1941年,羅家倫辭任校長,受命去云南為遠征軍出國作戰做工作,蔣介石任命原北大教務主任顧孟余為校長。顧孟余到任后努力想把中大建成綜合性研究型大學,但是時任教育部長的陳立夫認為中國最缺開民愚昧的教師,要重點發展師范教育,改中央大學教育學院為師范學院,兩人的教育理念矛盾是導致陳立夫對顧孟余處處刁難。顧孟余為不受辱掛印而去。
顧校長辭職,中央大學立刻鬧開了。陳立夫先是想調復旦大學校長吳南軒來,被中大師生集體反對,接著又想自己兼任校長,學生們聽說后鬧的更兇了,校內刷出大字報批陳立夫一介黨棍來當校長兼職是污辱中大。
中央大學鬧起學潮影響很大,陳立夫向蔣介石求救,當時正值抗戰,蔣提出親自兼任校長,要像軍校一樣管制大學,各校實際教務由教育長負責。陳立夫在回憶錄中寫到:蔣這個想法連他也覺得有點不靠譜,恐怕生出更大的事端,于是向蔣建言,先拿中央大學當試點。蔣介石于1943年5月正式出任中央大學校長,另調朱經農、胡煥庸、郭廷以分任教育長、教務長、訓導長。
蔣介石這個人有兼職癖,當時他已經是國名黨總裁,國民政府主席、陸??杖娊y帥,還兼著行政院長、國民參政會議長、航空委員會委員長甚至三民主義青年團團長,這回他又對大學校長感興趣了。他兼職生涯的最高紀錄是同時兼任27個職務。
蔣介石穿著軍裝來到中大,在這所3500人的大學里,蔣一路上發現沒碰到什么人,一問才知大家怕碰到他行軍禮,故意躲避,于是以后再來就換成便裝。蔣介石自己只讀過保定及日本的軍校,沒有真正在大學里做過研究,很有自知之明,基本不過問教學上的事,學校里最大的變化是門口站崗的保安換成了持槍的憲兵。蔣最喜歡巡視的是食堂和學生宿舍,他非常重視這些場所的清潔衛生,也十分關注學生們的衣著儀表。有一次他巡視到宿舍樓洗臉間時,因為天熱,幾個學生正在沖涼,忽然看到蔣介石來了,抱著盆楞在那里,也忘了行禮,蔣校長干笑兩聲說:“你們的體質還是很不錯的嘛?!?/p>
如果說新校長給學校帶來的新變化,主要體現在學校內實施的“軍事化管理”,蔣下令全體學生按年級編為四個大隊,實行嚴格的軍事訓練及軍事管理。不過訓練效果不太如意,搞了不到一年蔣就撤掉不搞了。
蔣校長不受師生待見
蔣介石當校長,很多師生本來就不服氣,覺得以蔣的經歷、學歷當個黨校校長、軍校校長綽綽有余,但是當大學校長,不夠格。大學校長需要能做得了學術,能獻身于研究,能不問黨派保持獨立,這些蔣介石顯然做不到,當時就有教授揚言要辭職。
蔣介石治校喜歡搬出軍人的做派,喜歡集中全校師生訓話。學生站后,老師站前,教授不管是古稀之年還是體弱多病都站著,一訓就是老半天,遭人反感。后來借故逃訓的人越來越多,有時一點名來的人還不到一半。教授開會也要點名,但是逃會不給蔣校長面子的老師不在少數。
民國時的教授都很牛氣,一般只有拿到留洋學位的人才能勝任,后來在教育部長陳立夫的努力下,本國大學畢業任教多年有成績、有著作的學者才能晉升教授,因此教授大都有名士氣派,對國名黨的黨員、政客是看不上的。
早在1928年底,安徽大學代校長劉文典就與蔣介石罵過一架,安徽大學學生鬧事,時任三軍統帥的蔣找劉文典問責,劉文典卻說:“此事內容復雜,尚有黑幕,在事情尚未調查清楚之前,我不能嚴懲肇事學生?!笔Y介石大怒說:“你這新學閥橫行,不對你撤職查辦,對不起總理在天之靈!”劉文典更怒,站起來說:“提起總理,我和他在東京鬧革命時,還不曉得你名字呢。青年學生雖說風華正茂,但不等于理性成熟,些微細事,不要用小題目做大文章。如果說我是新學閥的話,那你就一定是新軍閥!”
聽到如此刺耳的話,蔣怒極,指著劉文典的鼻子大吼:“瘋子!瘋子!給我押下去!”劉文典被關在省政府的后樂軒,過了幾天,蔣還是把他放了,劉文典反而不出來了,非要蔣給個說法,最后百般安撫才出來。這一折騰,蔣介石反而多了一個污點,劉文典卻備受追捧,成了民主斗士,自由旗幟,學界,文壇道德標桿。
在中央大學,蔣介石曾拜哲學教授方東美為師,學習《易經》,王陽明與辯證哲學,以提高自身的哲學修養。兩人見面,蔣執學生禮,方還蔣元首禮,二禮并行。蔣一次開會,把禮堂座椅全搬空了,又讓人站著,方東美見狀大怒,說:“既是校長,豈可以不敬師?我這個所長不干了。”之后,任蔣如何安撫,方東美堅辭中大哲學研究所所長一職。
中大學生畢業典禮時,蔣介石高高興興地前來,準備親手授學生畢業證書,以示師生情誼。可是點名點了好多個,都只有一個學生上來代領,惹得老蔣興致大壞,扔下證書,拂袖而去。畢業式上要與教師座談,蔣去了后,發現現場只有職員沒有教授,大怒而去。
當時,大學獨立、知識分子人格獨立,是一種社會共同追求和價值觀,攀附權貴者會被人所不齒。所以在戲劇《蔣公的面子》中,教授卞從周明明與體制合作,但為了面子也只能裝出清高的樣子。
面對大學里的鬧騰,教授的清高,蔣介石作為一國領袖也只能是“戒急用忍”,請有名望的大學教授吃年夜飯就是他采取的拉近跟教授們關系的方法。這種習慣一直到國名黨敗退臺灣后,每年教師節或年初,蔣介石都會宴請各大專院校資深教授聚餐,這才有了被請教授的糾結與扭捏,想要里子,又放不下面子。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民國知識分子與領袖及政治的關系,知識分子普遍還是具有獨立人格,起碼是在努力維持或追求這種獨立人格。
蔣介石吃三碗飯平息食堂學潮
在蔣介石當中央大學校長期間還發生過一起大規模的中大學潮,起因是從蔣介石最愛巡視的食堂開始的。
因為抗戰,即使中大這樣的重點學校,伙食也急劇下降。學生們貼出大字報,抱怨“物價飛漲,貸金過低,以致伙食太壞”。當時學生們吃的主食米飯因摻有沙子、煤屑、稗子、稻谷、老鼠屎而號稱是“八寶飯”,難以下咽。教育長和訓導長向蔣校長反映情況時,卻說學生們是以伙食為借口“倒孔(祥熙)”。當時孔家二小姐從香港撤退時霸占飛機艙位裝洋狗被揭發,西南聯大和中大同時醞釀學潮,中大已經有人貼出“擁護蔣主席,反對蔣校長”的大字報。
蔣介石聽說后:“哪天我到中大學生食堂吃一次飯,看學生還鬧不鬧了”。中大吃飯,一般是上午11時半進入食堂,在沒有“開動”口令前,不能舉箸吃飯。因為中大食堂只有竹桌,沒有凳子,所有人只能站著等。蔣介石來后,徑自走到大飯桶前,盛了一碗“八寶飯”,取了一份菜,作立正姿勢開始就餐。吃了一口被硌了下,但還是咽了下去,然后,又到大飯桶前盛了第二碗,他一面吃一面問學生:“你們每天都吃這樣的飯菜嗎?”同桌的學生回答;“一年四季都是這樣?!笔Y對隨行官員:“米質太差,菜里的肉太少,要設法改進。他們正處于長身體,長知識的階段,不能虧了他們?!比莾砂怯殖酝炅?,還把下飯的青菜、蘿卜份菜吃了一大半。接著,蔣介石不知道怎么想的,又到飯桶去盛了第三碗,把份菜全倒進飯碗里,全都吃光了。時年57歲的國家元首蔣介石居然比學生還能吃,而且吃的是“八寶飯”,確實把人都給鎮住了,食堂學潮最終也平息了。不過之后,中大學生的伙食確實有所提高。
還有一日,蔣介石路過中大操場,看到一群學生只顧打籃球,沒有理他,也沒有行禮,蔣介石用手杖狠搗地面,大喝:“校長來了!”操場上的學生一下沒反應過來呆住了,蔣介石則以為學生們在向他行“注目禮”,心情又好了,邊走邊說:“玩去吧,玩去吧?!?/p>
1938年,畢業于中央大學古典文學系并留校任教的劉持生被當時的羅家倫校長推薦當蔣介石侍從室特別侍從,跟隨蔣一起輾轉抗戰。劉持生根據自己對蔣的了解,曾于1968年對外甥曹雄說:“蔣先生嘛,不如他自己說的那么好,也不像宣傳說得那么糟……他嚴峻刻板,很少露出笑容。什么時候都正襟危坐,個人獨處的時候,常常閉目坐禪,決定了的事,從不反悔,堅毅而又多疑?!?/p>
1944年8月,蔣介石正式辭去中央大學校長職務,由教育部政務次長顧毓琇(江澤明老師)繼任中央大學校長。在蔣擔任校長的一年多時間里,校園秩序基本正常。歷史學家唐德剛就是那時畢業的,其畢業證上赫然簽有“蔣中正”印章。
《蔣公的面子》這部戲里的文人沒說他們到底去沒去赴宴,戲的最后一個段落是說“文革”時代,當年糾結要不要赴宴的人卻在“牛鬼蛇神”的大棚里討論敢不敢擅自離開革命小將的監管。
民國時代,社會的主旋律是“救亡”壓倒“啟蒙”,《蔣公的面子》放在那時演可能不會得到現在這么多的喝彩,今天,“救亡”的壓力早沒有了,“啟蒙”化為知識界的重任?!妒Y公的面子》里關于知識分子精神自剖的反思,才更具意義。
中大學生畢業典禮時,蔣介石高高興興地前來,準備親手授學生畢業證書,以示師生情誼??墒屈c名點了好多個,都只有一個學生上來代領,惹得老蔣興致大壞,扔下證書,拂袖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