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晚清官場的腐敗中,官員的身邊人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群體,他們往往狐假虎威,利用在官員身邊的便利條件,貪污受賄,勒索百姓,有的官員甚至與身邊人互相勾結,互相利用,貪贓枉法,禍國殃民。武昌起義后清朝迅速崩潰,未始沒有官員身邊人的一份“功勞”。
人們對晚清吏治腐敗的了解,大多來自《官場現形記》等譴責小說,雖然這些小說“臆說頗多,難云實錄”,“甚且過甚其辭”(魯迅語),有意夸大晚清官場的黑暗面,但它們以文學筆法生動地揭露和鞭撻了晚清官場的腐敗和黑暗,受到人們的重視,其中就有不少涉及到官員身邊人的情節。
其實,清朝最高統治者不是不知道官員身邊人可能造成的危害。為了防患于未然,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官員的任職回避制度,有地區回避、親屬回避、師生回避等。如規定自總督、巡撫至州縣官,不得在本省和與原籍相距五百里以內地方任職,甚至佐貳雜職官也不得在距原籍五百里以內地方任職,目的就是為了防止官員的親戚朋友為個人私利請托官員,官員難以拒絕,以致徇情枉法,影響執政的公正性。在農業社會,人們的交往范圍很有限,五百里外的地方很難有親戚朋友,應該說,這一規定的確能在很大程度上杜絕親朋對官員的影響。晚清名臣張之洞是直隸(今河北)南皮縣人,他的父親被分派到貴州做縣官,兩地相距遙遠,在那里完全沒有親戚朋友關系,也就避免了親朋請托徇私的可能。順便說一句,現在有人把主要領導干部異地任職看作是今天的新發明新創造,反映出他們對歷史的無知。
但是,回避制度只能使官員部分地擺脫親朋的影響,不能使其完全擺脫身邊人的干擾。因為,第一,官員一般是帶著家屬一起上任的,仆從也多是親戚和家鄉人,他們難免有自己的私利。第二,官員身邊還有其他協助辦理公務的人員,最主要的是幕友,又稱幕賓,俗稱師爺,他們也會有自己的私利。家屬和仆從不能參與公務,影響相對較小,而幕友是公務活動
的主要參與者,影響較大,這里主要談談幕友的情況。幕友是清代政治制度架構中一個重要而獨特的群體。說他們重要,是因為他們是官員處理地方行政事務時不可或缺的助手;說他們獨特,是因為他們不是國家正式工作人員,職官編制序列中沒有他們的位置,國家也不給他們發工資。幕友群體的出現是由當時的體制決定的。按照清政府的選官制度,一般情況下,只有成功通過最高一級科舉考試,即成了進士的人,才能出任官職,清代絕大多數官員都是通過這一途徑(當時稱“正途”)進入仕途的。但是,科舉考試考的主要是對儒家典籍的掌握和文學才能,即所謂八股文、試帖詩,還有一手漂亮的小楷,并不包括如何計算和征收賦稅、如何根據法律條文和案例決獄判案等地方事務中那些繁雜的技術性的內容,而國家為之配備的下屬官員又很少,例如在縣一級,為縣令只配備了縣丞、主簿、典史等幾名屬員,即使是號稱“疆臣領袖”的直隸總督,朝廷也只為他配備了區區11名屬員。為了處理繁雜的公務,他們不得不自掏腰包,聘用熟悉稅收、律例、公文往來、賑災等各種公務的專業人員“佐官為治”,這些人就是幕友。幕友只對聘用他們的官員(幕主)負責,嚴格說來,他們是在為幕主工作,而不是為國家工作,他們是官員最主要的身邊人。為防止這一群體為非作惡,清政府作了很嚴格的規定,主要有:任何官員都不得聘用親戚朋友做幕友;不得聘用任職省份或鄰省五百里之內的人做幕友;幕主遷轉新職,幕友不得相從;幕友任期不得超過五年;新任官員不得聘用前任官員的幕友;各級官員不得向下級官員推薦幕友,不得從下屬官員幕府中選拔幕友,更不得允許家庭成員推薦幕友;各級官員須將自己聘用幕友的情況報告上級,由督撫知會吏部備案;各級官員須禁止幕友在當地聯姻、置業,禁止幕友與當地人士建立密切關系。如有違犯,責在官員,處分輕則罰俸,重則革職。同時,朝廷鼓勵官員盡量自己處理政務和公文,減少對幕友的依賴。應該說,這些規定的執行情況不樂觀。這些規定不是一次性出臺的,是陸續頒布的,這本身其實已經說明了這些現象的存在及其負面作用。特別是到晚清時期,這些規定不少成了具文,官員任用親朋、聘用本省人為幕友、賓主相從超過五年、不向吏部報告幕友情況的現象很普遍,其中有官員和幕友個人的原因,也有時代變化的原因。老實說,這些規定只是預防措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也因此,違反這些規定,并不意味著官員一定是縱容幕友為非,也不意味著幕友一定會作惡。事實上,不論是官員還是幕友,有的能比較好地履行各自的職責,官員能夠約束幕友,幕友也能夠潔身自好,有的則不能,因人而異,不能一概而論。例如清中期名幕汪輝祖,他21歲時做了他岳父的幕友,此后34年間一直在江浙地區做幕友,至少違反了為親屬和在本省做幕友兩項規定,但是他做幕期間一直謹言慎行,嚴守“幕道”,并將其做幕心得寫成《佐治藥言》、《續佐治藥言》等著作,提出幕友要“慎交”(交友要謹慎)、“勿攀援”(不要攀附官員和有勢力者)、
“擇人”(要選擇人品、官品均佳的幕主)三條原則,被后世尊為幕友行為指南。摘編自《人民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