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中國最具知名度的女性之一,40歲的正局級官員鄧亞萍最近陷入了輿論的批評旋渦。
僅就政治成就而言,鄧是“乒乓外交”的開創者莊則棟之后,中國最成功的運動員。
2010年,她就任人民日報副秘書長,及人民網旗下的一家國有互聯網公司——人民搜索(后將品牌改名為即刻搜索)總經理。
但即刻搜索的發展并不盡如人意。三年過去,根據CNZZ發布的10月份中國搜索引擎市場份額排名,即刻搜索的市場份額幾乎為零,甚至比排名極為靠后的有道搜索(市占率0.17%)還要少。
上周,驚訝的中國網民發現,即刻搜索關閉了多項產品服務,而提供的搜索結果已經全部轉向另一家國有互聯網搜索公司——盤古搜索。一些媒體援引不具名信源的消息稱,即刻搜索已與盤古搜索合并,總經理鄧亞萍在2年內花光20億投資,已“不知去向”。
從常識的角度看,這幾乎全無可能。一是即刻搜索的母公司,上市公司人民網在過去幾年的財報中從未提及“20億”這筆不小的開支,事實上從公開資料看,即刻搜索在過去幾年一直小有利潤,凈資產也略有增加。
其次,人民日報社并未公示任何有關鄧的任免決定,而且,即便真的虧損了20億,鄧亞萍也遠沒到需要跑路的程度——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中國遠洋在過去兩年中虧損了200億元,主要責任人魏家福也并未被限制離境。
基本上,這并不比其他大型國企的公司和人事變動更引人注目。根據《證券時報》8月的報道,即刻和盤古兩家合并為新公司,CEO另有其人,而鄧亞萍和盤古原CEO王紅宇都并未有進一步的安排——二人的風格風馬牛不相及,但業績半斤八兩,最大的共同點是談及企業目標時,喜歡提“國家使命”。
那么,到底是什么樣的“國家使命”?鄧把它“搞砸”了嗎?
重要使命
盡管在過去3年的任期內,鄧亞萍并非一個缺乏媒體曝光的人物,但外界對她的工作狀態,還是幾乎一無所知。
基本可以肯定的是,鄧是個勤奮的人。新聞里經常會有她代表即刻搜索與很多政府部門打交道的報道,在部分員工私下交流的只言片語里,她幾乎天天加班,對業務的把控也非常到位。有員工曾說,“她在做一個決策的時候,知道的公司細節比誰都多,我們都感覺好有壓力”。此外,她2012年還在百忙中翻譯了一本《體育經濟學》。
但同時,無論是接受專訪,還是多次在業內公開場合露面,她從未像其他互聯網傳奇人物那樣,有驚人之語和任何談得上特別的見解。基本上,她都在重復同一個意思,也就是即刻搜索網站上的公司目標:“(公司)承擔著建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新一代大容量網絡搜索平臺的重大任務,在國家文化傳承、形象傳播、信息安全、輿論引導和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等方面肩負著重要使命。”
關于這個“重要使命”,在2010年新聞搜索1.0上線時,鄧亞萍曾說過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話,“我們本身代表的是國家,你(百度)不用打敗我們,你應該多幫助我們,多給我們出主意。我們最重要的不是賺錢,而是履行國家職責。”
即刻搜索的設計,似乎也主要圍繞著履行這一職責服務。它的搜索結果幾乎沒有任何廣告。還有,它專門開辟了一個食品安全搜索服務,設立了一個曝光臺,還推出過一個搶火車票的功能。
盡管外界有傳言說,技術類員工占比超過80%的即刻搜索,核心的搜索技術來自與外界的合作,但不可否認它提供的搜索結果還不錯。一些業內人士比較了它和百度的一些搜索結果,發現即刻大部分時候能夠提供基本滿意的結果,甚至有時還會好一點。
但有時外界也很困惑,即刻究竟肩負著什么樣的使命。比如鄧有次在某論壇上說要走向國際,但同時又說要專注中國民生。再比如,你可以在它的搜索結果里找到被新浪微博屏蔽的消息,但在百度里找不到。事實上,在即刻搜索上線之初,北京郵電大學校長方濱興甚至還曾經對鄧亞萍建議說,可以在即刻搜索上顯示twitter的搜索結果,以與百度差異化競爭。
可以肯定的是,從企業愿景的角度看,即刻搜索和盤古搜索的合并絕不會令人感到意外。后者的“移動搜索戰略”愿景目標是:以隨身、隨心、可信賴為服務理念,以民生化、生活化服務為核心。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后者去年面向全國高校開展的“盤古搜索杯移動搜索創新大賽”,曾因與北京精神“愛國、創新、包容、厚德”文化建設相結合,獲得北京市宣傳部官員的贊賞。
理想與現實
鄧亞萍曾言自己之前在體育上的成功,來自“永遠保持勇往直前的精神”,所以她相信即刻也會成功。
但互聯網是一個高度創意和技術密集型的產業,絕非“勇往直前”這么簡單。即便對人民日報這樣年發行300萬份,擁有28家媒體和一個上市公司的大型央企來說,也沒有任何例外。
比如,錢絕對是一個很不容忽視的因素。2010年,時任人民網總裁的何加正,曾在國家啟動全國重點新聞網站轉企改制試點時表示,對于互聯網公司來說,資本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直接決定網站未來的發展。
“以前有很多戰略性的規劃,由于資金所限,沒法實現,有了新的體制和機制,就可以盡快把人民網做大做強。”何說,“人民網、新華網、央視網都是非常艱難地走出來的。”
即刻搜索顯然沒有能復制上述幾家國有新聞類網站的成功。沒有跡象顯示即刻搜索在幾年的成長中究竟得到了多少資金,但可以肯定的是,從母公司的賬面來看,不會有20億這么多。
但另一方面,搜索引擎確實是一個非常特殊的互聯網門類。比如鄧亞萍曾希望利用的“后發優勢”,其實并不真的存在。
這已經是一片典型的紅海,市場領先的谷歌和百度公司高管均在不同場合分別說過,這兩家公司已經不是單純的搜索引擎公司。
僅僅在過去的幾個月里,國內互聯網市值排名第一的騰訊公司,放棄了自己的搜索引擎“搜搜”。緊隨其后,云云搜索被新浪收購,而另一家大型門戶網易也放棄繼續使用自己的搜索引擎“有道”。
進退之間
既然如此艱難,為何還一定要進軍搜索?《人民日報》在2010年發表的《走近搜索引擎“國家隊”》一文,引述了人民日報社長張研農的講話,指出商業搜索引擎“追逐利益良莠不齊”,“我們必須搶占搜索引擎這一產業制高點,舉起搜索引擎這一信息海洋中的燈塔,以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利器維護國家權益”。
這并非中國獨有的想法。一份由工信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10月份編譯的《二戰之后歐洲的產業政策:我們學到了什么?》中提及了歐洲國家在搜索引擎,乃至更多的創新產業上曾付出的努力,例如法國的“Quaero”,和德國的“Theseus”,以及俄羅斯、土耳其、伊朗等國的“國有搜索引擎計劃”。
但幾年過去,上述項目無一例外都因為種種原因夭折了。英國《金融時報》譏笑它們是“被誤導的、毫無必要的民族主義情緒的典型例證”。
到目前為止,即刻、盤古合并后的新的搜索引擎“國家隊”,尚未表述自己的目標是否仍與之前的“國家使命”一致。沒有信息顯示,他們是否正在考慮《二戰之后》一文在結論中表示的觀點:
“本文中所描述的事件,會讓我們對政府通過直接干預來提高競爭力,以及政府選擇優勢技術和產業的能力產生懷疑。”
但是,這些已經不是作為官員的鄧亞萍需要焦慮的問題了。她在媒體和網民的譏諷和謾罵前,優雅地保持著沉默。這很容易讓人想起她在《開講啦》上談到面對失敗時的態度, “壓力無法承受的時候,就放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