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銀幕上的美國總統,不少都以“高大全”的形象出現。比如,那部經典的《空軍一號》中,哈里森·福特飾演的美國總統化身“反恐精英”,在總統專機上只身與恐怖分子斗智斗勇,像一個現代版的歐洲騎士,拯救了被控制的軍政要員和隨行家屬。
雖然不少影評人都表示如此“藝高人膽大”的形象非常不切實際,但類似的虛構出來的“開掛模式”,還是迎合了不少美國觀眾。不過,也有一些影片,走的是不同的路線,它們塑造出來的美國總統,或真或假,也都成了美國社會對政治和歷史的一種認知。
美國隊長式的總統和接地氣的總統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美國動漫界出現了比肩超人、蝙蝠俠的新英雄。他是一個瘦弱的鄰家大男孩,希望上戰場與納粹作戰,但沒能通過體檢。心有不甘的男孩加入了美軍的秘密試驗,接受了超人士兵血清注射,隨后搖身變成四肢發達、大腦超群的戰斗英雄,帶領美軍擊敗了包括希特勒在內的一個個大魔頭。
這個英雄就是手握盾牌的美國隊長。不少人認為,與超人相比,美國隊長是普通人的一員,代表了平民亦是英雄的美國精神。在漫畫雜志《終極世界》中,民眾將美國隊長選為總統,被問到會不會搬進白宮時,美國隊長大義凜然地說:“美國就是我的白宮!”
在好萊塢大銀幕上,美國隊長式的總統不僅出現在《空軍一號》中,喜劇電影《冒牌總統》中那位“假總統”的經歷更加貼近漫畫中的美國隊長——默默無聞的小人物變成了萬民擁戴的大英雄。
這部電影中,美國總統與秘書通奸,突然中風。白宮幕僚長鮑勃·亞歷山大為了實現“垂簾聽政”,讓長相酷似總統的戴維·柯維(凱文·克萊恩飾)冒充總統。不過,幕僚長沒想到,柯維迅速“入戲”,提出一項促進就業的方案,同時修訂聯邦預算,受到民眾的擁戴。
幕僚長惱羞成怒,不惜揭露真總統腐敗細節,逼柯維下臺。為了讓副總統順利接任,避免“大反派”奪權,柯維在國會上演了一出假中風。一通折騰之后,柯維收獲了朋友、愛情,并開啟了自己真正的政治生涯。
一些影評人分析,類似柯維那樣辦事實實在在、遵守規矩、心系民眾的人,著實難以在美國現行選舉體制中戰勝職業政客,但要說起治國安邦,柯維才是真正的“美國隊長”。
如果說美國隊長式的總統太過“高大全”,那么下面這位總統就顯得很接地氣了。
電影《白宮夜未眠》中,美國總統安德魯·薛柏德是一名鰥夫,愛上了為環保事業進行游說的一位美女。新選舉在即,美女主張的環保法案與總統提出的法案形成了競爭關系,總統陷入了兩難;另一方面,政敵紛紛攻擊總統的個人生活。不過,這位總統最終不僅堅持了原則,回擊了政敵,還抱得美人入駐白宮。
電影體現了民眾對總統的要求:得是個有血有肉的人,有擔當,愛生活,不能是程式化包裝出來的產品。
令人失望的總統
好萊塢電影不只塑造好總統,那些現實中令民眾失望的總統及其團隊,也被改頭換面搬上了大銀幕。
在電影《風起云涌》中,好萊塢影星約翰·特拉沃爾塔飾演了一名風流倜儻的美國總統競選人,他的助手是一名協助政客選舉的職業競選顧問。后者滿懷理想地加入特拉沃爾塔的競選團隊,但在不斷應對競選人性丑聞、逃避兵役等負面消息的過程中,他的政治理想最終破滅。
電影1998年上映,明眼人隨即附上“腳注”——電影中的總統就是時任美國總統比爾·克林頓,競選顧問的原型正是他的總統競選團隊領導人喬治·斯特凡洛普洛斯。當時,克林頓深陷“拉鏈門”,不少美國民眾對他感到失望。于是,好萊塢便借這部電影把民眾的情緒釋放出來。
與之類似,達斯汀·霍夫曼主演的電影《搖尾狗》也表達了對現實的不滿。
這部電影中,媒體在總統選舉前兩周曝料,謀求連任的總統曾在白宮會見皮條客。總統競選團隊對消息真假不感興趣,唯一關注的是如何通過媒體宣傳淡化這一事件,以挽回民眾支持率,在電影制作人的幫助下,總統競選團隊還捏造出各種假消息蒙騙選民。
不少分析師認為,這部電影間接諷刺了小布什不顧民眾反對,以“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由發動了伊拉克戰爭。
還原歷史上的總統
除了虛構的美國總統,好萊塢電影也嘗試從多個角度講述真實的美國總統,并試圖還原歷史真相。類似的影片包括《刺殺肯尼迪》、《尼克松》、《林肯》等。
2008年,一部名為《福斯特對話尼克松》的影片引起了關注。在這部電影中,由弗蘭克·蘭格拉飾演的老年尼克松接受了脫口秀主持人福斯特的專訪。想讓尼克松為“水門事件”公開道歉的福斯特,發現自己陷入了尼克松關于其從政貢獻滔滔不絕的講述中。不過,當尼克松的內心防線最終被攻破時,他的眼神變得迷離,語調變得含糊,失去了咄咄逼人的架勢,變成了一個孤獨、無法面對過去的可憐老人。
有人認為,《福斯特對話尼克松》探尋前總統的心路歷程,是近些年美國電影界反思政治人物的佳作。在美國電影產業發展早期,對總統歌功頌德的作品頗多,自1964年斯坦利·庫布里克拍攝《奇愛博士》開始,政治電影變得更具諷刺和批判特點,而那些試圖還原、反思政治和歷史的電影,則在這兩種趨勢中間體現了獨特的魅力。
2000年上映的電影《驚爆13天》也是一部反思電影。片中,古巴導彈危機導致美蘇戰爭一觸即發之時,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與時任司法部長的弟弟羅伯特就是否啟動強硬軍事選項進行權衡,過程十分糾結。
這部電影引發了思索,不少影評人和觀眾看罷評價:一方面,肯尼迪避免了美蘇直接沖突,這是其政治功績和遺產;另一方面,古巴導彈危機本身就是由肯尼迪制造的,他是不是應當承擔責任?
其實,這些電影未必能非常真實地體現美國最高領導人的思維方式,但作為一種解讀,它們仍滿足了一些觀眾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