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集體學習機制的歷史脈絡
1941年5月,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提出三個基本要求,即注重研究現狀,對國內和國際的各方面作系統的、周密的收集材料加以研究的工作,像馬克思所說的,詳細地占有資料,加以科學的分析和綜合的研究;注重研究歷史,特別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和鴉片戰爭以來的中國近百年的歷史;注重學習國際的革命經驗,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
1957年,周恩來提出“活到老,學到老,改造到老。”這成為全黨和全國的至理名言。
1987年10月,鄧小平強調:“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任重道遠。重要的問題在于學習。要活到老,學到老。現在,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要重視學習新的知識,特別是改革、開放的新知識,使我們的思想跟上迅速發展著的形勢;同時要緊密結合當前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實踐,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提高理論水平。”
1999年1月,江澤民提出,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實踐和用各種知識來豐富提高自己,重點學習四方面的內容。他強調,“做一名合格的政治領導者,哲學、政治學、經濟學、法學、歷史學、文學和科學技術等方面的知識都要學,特別要注重學習反映當代世界政治、經濟、文化新發展的各種新知識。”這對包括中央領導集體在內的黨的領導干部學習的全面性提出了要求。
二、集體學習機制是如何運作的
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并將此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同年12月,胡錦濤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必須進一步加強學習,除了自學之外,中央政治局還要進行集體學習,這要作為一項制度長期堅持。2003年2月,中共十六屆二中全會決定正式建立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制度,并制定學習計劃,基本上每月安排一次。至此,集體學習機制成為中共中央領導集體提高執政能力、積極學習創新、不斷與時俱進的制度安排。
2007年1月,胡錦濤將“勤奮好學、學以致用”作為應在領導干部中大力倡導的八個方面的良好風氣之首。
據統計,第十六屆中央政治局共進行集體學習44次;截至2011年8月,第十七屆中央政治局共進行集體學習31次。學習內容分別涉及經濟、政治、法律、文化、科技、歷史、國際問題、社會、軍事、黨建等十個方面。
兩屆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主要具有如下特點:
首先是信息共享,注重交流啟發。它既是一個集體學習的過程,又是一個匯總多元背景信息、群策群智完成信息分享與綜合判斷的過程,進而是一個達成政治共識、孕育集體創新的過程。
其次是“禮賢下士”,問政、請教專家。中央領導人集體學習打開了一扇知識高度密度的社會窗口,代表著最高決策層向政策過程相關部門學習,向專業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學習,向全社會學習。
三是開放式學習,開放式交流。從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的內容看,涉及很多國際專題,介紹國內問題時也多有涉及國際背景,既深刻認識國情,又充分了解世情,以開放的視角和國際的視角進行學習,擴大視野。
四是創新性學習,形成集體智慧。集體學習的目的著眼于集體創新,如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等理論創新都是在集體學習中進一步深化,在集體討論中進一步提煉,在集體智慧中獲得升華。
五是十分重視學習法律。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法律,熟悉基本制度,以黨章治黨,以憲法治國。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依法執政”的執政路線,既要講究民主,更要講究法治。
三、關于集體學習機制的評價
中國共產黨本質上是一個典型的學習型政黨,中國政府是一個學習型政府,如同一所社會大學,邊學習,邊實踐,邊創新。從歷史來看,就是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等帶頭提倡學習,培育了這一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光榮的歷史傳統和獨特的政治優勢。
不斷加強黨中央領導核心的集體學習,就是要進一步優化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成員的知識結構,增強包括學習和創新能力在內的綜合能力,要學習治黨治國治軍所必需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社會、生態和國際等方面的知識。
黨的第十六、十七屆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在這方面已經給全黨、全軍、全國帶了好頭、形成了集體學習機制,進而帶動全黨的學習制度化。為此,中共十七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使各級黨組織成為學習型黨組織、各級領導班子成為學習型領導班子。組織黨員、干部重點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學習黨的歷史,同時廣泛學習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社會和國際等各方面知識,加強對全黨學習的指導和服務,加強理論宣講隊伍建設,完善和落實黨委(黨組)中心組學習制度。從國際比較看,無論是執政黨,還是政府或國會,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建立世界最大的學習型政黨、學習型政府,這在全世界2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是獨一無二的。
對黨的中央領導人而言,“學習”不是要求他們成為某類知識的專才,而是成為通曉國情、世情較為全面知識的通才;不是要求他們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而是成為能縱覽全局、把握全局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