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集體調研機制的歷史脈絡
毛澤東同志最早提出:“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的著名論斷。“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他將調查研究作為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正確性的來源:“共產黨的正確而不動搖的斗爭策略,決不是少數人坐在房子里能夠產生的,它是要在群眾的斗爭過程中才能產生的,這就是說要在實際經驗中才能產生。”
1941年由毛澤東起草的《中共中央關于調查研究的決定》再次重申了系統的周密的社會調查是決定政策的基礎。該決定還制定以下辦法:各中央局、中央分局、獨立區域的區黨委或省委,八路軍、新四軍之高級機關,各根據地高級政府,均須設置調查研究機關,收集有關該地敵友我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及社會階級關系各方面材料,加以研究,以為各該地工作的直接助手,同時供給中央以材料。毛澤東的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代表作《論十大關系》就是調查研究的結果。
鄧小平本人帶頭調查研究,決定中國的改革開放。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后,鄧小平先后四次出訪八個國家,實地考察了日本(兩次)、美國、新加坡等,親自了解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的發展情況,打開了國門,實行對外開放政策。
1993年7月5日江澤民發表了《沒有調查就沒有決策權》。他不僅重申了毛澤東所倡導的“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主張,還鮮明地提出了“沒有調查就更沒有決策權”的主張。
在五年間(1997—2002),十五屆中央政治局七位常委到全國各地考察、調研237次,人均達到34次;特別是江澤民和朱镕基調研次數最多,均為52次。中央領導人帶頭“西行”,直接為制定西部大開發戰略作了第一手的調查。
調查研究是黨中央集體領導的重要社會實踐,是形成重大決策的主要認識來源,也是檢驗決策是否科學、合理、正確的實踐標準。這個優良傳統不僅被保留下來,而且被繼續發揚光大,越來越制度化、規范化和科學化。
二、集體調研機制是如何運作的
中央領導人集體調研機制,是一種“集中調查、整體研究”的科學決策機制,包括了從信息攝取、信息分析到信息加工、信息集成的完整過程。這一制度設計是指中央政治局常委圍繞關系國計民生、國家命運和前途的重大問題,先分頭行動,深入基層,著眼于不同側重點廣泛調查,充分采集信息;再全面匯總,集體討論,實現調研所得原始信息的共享,調研過程中有關思考和方向判斷的意見交換;最后達成共識,確定方向,為有關部門制定和執行政策提供指導意見。
第十六屆、十七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調研主題具有如下共同特點:一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高度重視對已出臺政策迅速加以貫徹和落實。二是調研活動的主題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領域有著極為緊密的對應關系。三是對重大突發性公共事件或重大自然災害的積極響應。
中央領導人在調研過程中,對中央領導集體與國務院相關工作機構、全國人大、全國政協之間的協作配合給予了高度重視。在中央領導人和全國人大、全國政協之間構建了完整的“精神傳達——任務部署——開展調研——提煉成果——信息報送——中央反饋”的信息流回路,為中央領導人、《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起草組提出了高質量的政策建議,使人大和政協充分行使了監督決策、建言獻策的基本職能。
除了帶頭“走下去”的國內調查研究之外,中央政治局常委還帶頭“走出去”,利用出訪國外進行國際調查研究。十五屆中央政治常委七位同志出訪次數合計達到224次,人均達到32次,其中以國家主席出訪次數最多,江澤民出國訪問的次數為46次,朱镕基為40次。十六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出國訪問的次數累計達到219次,其中胡錦濤出訪次數最多,為56次,溫家寶為44次。此外,領導人積極參加國際會議,十五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共計31次,其中江澤民和朱镕基分別為12次和13次;十六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共計28次,其中胡錦濤和溫家寶分別為14次和10次。
中國領導人出訪,積極參加國際交流,開拓了國際視野,并受到國際的影響,也為中國在全球化大環境下解放思想、營造環境、把握機遇創造了條件。
需要指出的是,世界各國領導人已經知曉中國特色的“集體領導制”,十分重視中央政治局常委對該國的訪問,并給予很高的政治待遇和禮節。除了國家主席和總理之外,不少國家的總統或政府首腦親自接見其他中央政治局常委。
三、關與集體調研機制的評價
中央領導人調查研究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每年“兩會”期間中央領導集體走訪各代表團也是重要的形式之一,這是一種比較集中的、高效率的調研形式。
領導人的考察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親自做“解剖”,產生或形成毛澤東式的調研報告,為全黨提供重要而寶貴的知識財富。
中央領導集體的調查研究也帶動了地方負責人的調查研究。其中,從2011年9月20日起,《光明日報》專門設立《光明調查》專刊,到2012年2月就已刊出16位省委書記的調研報告,引發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中央領導集體調查研究過程本身就是了解中國國情,了解人民需求,了解地方創新的過程。一是“真知來自于實踐”,真理是從實踐中來,再到實踐中去,這是符合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二是“政策來自于群眾”,正確的政策是從群眾中來,再到群眾中去,這符合黨的群眾路線,也是中國特有的決策方式。三是“創新來自于地方”,創新的發明是“從地方中來”,創新的實踐是“再到地方中去”,這是鄧小平所倡導的中國改革創新思路。
以上三個方面就構成了中國創新方法論,不僅包括了毛澤東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黨的群眾路線,也包括了鄧小平的鼓勵地方創新的方法論。因此中央領導集體開展地方調查研究就成為最主要的社會實踐活動、與人民緊密聯系、與地方交流互動的“三位一體”,并為創新理論、集中民智、改革創新提供了最大的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