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集體領導體制》一書的熱銷,無疑與書封上“國內外首部解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工作機制的專著”的字樣有關系,這一導讀充滿了解密味道,撓到了關心中國政治的人們的癢處。但出人意料的是,盡管擁有這么詳盡、系統的我們常人不了解的信息,但書里并沒有需要保密的內容。所有的一切,均來自于作者胡鞍鋼多年的觀察、搜集,是他的獨到的眼光點石成金。
那么,他是怎么想到這一課題的呢?
現為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中共十八大代表的胡鞍鋼,他主持編寫的《國情報告》對國家高層決策產生持續性重要影響,被國外學者譽為“當代中國最全面也是最具務實主義精神的經濟學家”。
2007年秋,在評價政治局常委領導集體創造性提出科學發展觀,首次確立和諧哲學的執政理念后,他對政治局常委會如何政治運作,如何做出決策,用哪些機制來保證重大決策的正確性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2008年春,他將政治因素界定為中國最重要的成功經驗。
2012年7月,胡鞍鋼在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了《輝煌十年,中國成功之道在哪里》,文中“集體總統制”的形象表述,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
中國的政治是如何運作的?這在過去是個空白。“這是個十分敏感的政治話題,也是一個極具政治價值的研究課題。外國人不懂‘中央集體領導制’,主觀地認為我國是一黨制、非民主制,即專制。全球近200個國家中,鮮有‘集體領導制’,這就是中國的創新。我把它稱為超級規模國家的超級國家機構。這是一部歷史記錄。中國已經創造了極具中國特色、極具政治優越性、極富治理效率的民主決策制度。”胡鞍鋼通過本書得出結論——集體領導制比個人總統制具有明顯的信息和決策優勢,大大超越了西方國家的“兩黨分治”、“三權分立”、“總統(個人負責)制”,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智慧和民族文化智慧。
《中國集體領導體制》一書策劃編輯王海龍認為,該書不是揭秘,而是以嚴肅的學理分析客觀介紹中國政治事實,理性總結中國政治經驗,把非專業人士看不懂的東西用明白曉暢的語言表達出來,與西方主流話語體系對話,填補了空白。能夠抓住這一選題,和胡鞍鋼的學術情懷有關,他是有社會責任感的學者,從上世紀80年代就為國家發展戰略建言獻策。王海龍說,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這三個自信的基礎來源是什么?我們的體制有優越性,但不能光喊口號,只有實事求是的解析和分析才能說服人。他策劃的王紹光和樊鵬所著的《中國式共識性決策》,也是通過新醫改政策出臺的來龍去脈,探究中國政府如何制定重大政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