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入7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新增了3個頭銜:國務院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組長、國務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領導小組組長和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此前,他曾以副總理的身份擔任過多個領導小組的組長和副組長職務。
據中國政府網公開的國務院文件顯示,國務院近日密集調整多個國字頭領導小組的組成人員,并新成立了3個領導小組。這些領導小組的組長均由國務院總理或副總理擔任。其中,國務院農民工工作領導小組和全國地理國情普查領導小組均為首次設立,各小組均下設辦公室負責辦理日常工作。
在地方各級黨政機構中,也幾乎都有“對口”的“領導小組”。日常新聞報道中偶爾能聽到的“領導小組”是什么性質的機構?它們如何成立,如何運作?它們的權力有多大?
機構設置
有常設性的也有臨時的
根據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博士周望的梳理,設立臨時性機構的做法,自解放后便開始實施。當時農業生產急需恢復,尚未解放的地區要解放,政務院便設置了一些應對專項任務的綜合性、臨時性機構,如政務院指導接收工作委員會、政務院勞動就業委員會等。
促成臨時性機構產生的另一原因是,新中國的政府設置,基本照搬了蘇聯的小部門體制,一旦遇到涉及面稍廣一點的任務,就必須尋求同一級其他部門的支持和協助。于是,專門設置跨越各部門的議事協調機構,成為自然的選擇。
這些臨時性機構,大多在工作任務完成后被撤銷或并入其他機構,但也有些一直存在下來,如原中央人民政府防汛總指揮部演變成國家防汛抗旱指揮部,原政務院轉業建設委員會成為今天的國務院轉業干部安置工作小組。
新中國建立之初設立的“領導小組”,不僅存在于政府系統,也存在于黨委系統。表現最突出的是1958年6月10日,中央決定成立財經、政法、外事、科學、文教5個小組,隸屬中央政治局和書記處。同時也將政府工作劃分為五大塊,中央與國務院的工作幾乎完全對應。
除了這些常設性小組外,當時中央還設立了一些“階段性”小組,如1955年成立的中央原子能事業領導小組、1962年的中央精簡小組、1964年的中央學制問題研究小組等。
領導小組往往承擔著專門的任務。今年6月,國務院決定成立國務院農民工工作領導小組,副總理馬凱任組長。在城鎮化的背景下,這一領導小組的成立,被理解為國家進一步重視解決農民工問題。
國務院近年來在嚴控領導小組的數量。根據2008年《國務院關于議事協調機構設置的通知》,凡工作可以交由現有機構承擔或者由現有機構進行協調可以解決問題的,不另設立議事協調機構,涉及跨部門的事項,由主辦部門牽頭協調。當年,國家處置劫機事件領導小組等近20個領導小組被撤銷。
人員
領導小組組成人員屬于兼職
政出多門、多頭管理、九龍治水……同一級政府部門之間經常遇到權限交叉、機構重疊、權責脫節等問題。因此,“領導小組”的政治規格更高一級,這直接體現在領導小組組成人員的結構上。
近期調整的領導小組,組長均由國務院總理或副總理擔任。其中,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呈現出明顯的“高配”特點,組長為總理李克強,兩名副組長是副總理張高麗和國務委員楊潔篪,成員包括外交部長、發改委主任、財政部長等30位部委一把手。
此外,李克強還擔任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和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領導小組組長,副總理張高麗任以上兩個領導小組的副組長。
領導小組的組成人員屬于兼職。一般來說,小組設一名組長,但副組長和成員的數量不固定。例如,副總理汪洋擔任組長的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共有9位副組長,成員包括來自近30個部委和團體的副部級官員;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有5名副組長,成員僅有7人。
此外,出于實際工作需要,領導小組的組成人員不僅僅來自國務院系統。比如,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成員中,包括中組部副部長陳希和中宣部副部長雒樹剛;農民工工作領導小組中包括中央農辦副主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全國總工會副主席、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全國婦聯書記處書記等官員。
運行
辦公地點分散在各個部委
以“全國”“國務院”打頭的各種領導小組雖然政治規格較高,但辦公地點并不在中南海里,而是分散在各個部委。
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領導小組和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的具體工作由國家發改委承擔。
新成立的農民工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承擔領導小組日常工作,人社部副部長楊志明兼任辦公室主任。此外,新成立的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國家統計局,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在國家測繪地信局。
除了領導小組外,遇到臨時或者緊急事件,國務院還會成立其他形式的“小組”,盡管擁有跨部門協調權,但不一定屬于國務院議事協調機構。例如,蘆山地震后,國務院立即成立蘆山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指導協調小組,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任組長,共有四川省政府、財政部、住建部等27個成員單位。
對于“領導小組”機制的運行效果,原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曾經評價:“在重大決策具體落實和實施過程中,建立跨部門的協調合作機制,有利于減少層級、提高效率?!?/p>
黨的議事協調機構
黨委系統“領導小組”大量存在
除了國務院系統,黨的系統也設置了多個“領導小組”。根據公開資料,其中最“年輕”的是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該領導小組組長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劉云山,中組部部長趙樂際、中紀委副書記趙洪祝擔任副組長。
1958年6月10日,中央決定成立財經、政法、外事、科學、文教5個小組,隸屬中央政治局和書記處?!拔母铩焙螅恍╊I導小組紛紛恢復,比如中央財經領導小組、中央外事工作領導小組。同時也成立一些至今仍在黨內有舉足輕重作用的領導小組,如1988年1月成立的中央宣傳思想工作領導小組,1988年7月成立的中央黨的建設工作小組。
在一些特定時期,中央還曾設立一些“階段性”小組,如1955年成立的中央原子能事業領導小組、1962年的中央精簡小組等。
上世紀90年代以后,一批新的領導小組成立,如1999年全黨開展“三講”教育活動,各省、市、縣均成立了“三講”教育領導小組;后來還有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領導小組等。
目前,黨的系統領導小組中,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是曝光率最高的一個,它是中國經濟的核心領導和決策部門。此外,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也時常出現在媒體上。
此外,中央的工作協調小組引人注目,比如中央新疆工作協調小組、中央西藏工作協調小組、中央港澳工作協調小組。
對于“領導小組”機制的運行效果,原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曾經評價:“在重大決策具體落實和實施過程中,建立跨部門的協調合作機制,有利于減少層級、提高效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