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il是個英國教師,沒有中文名。由于諧音,不少同學就干脆喊他“牛”或“牛哥”。這一次,Neil真的牛了。
在剛結束的高考中,全班45名同學全部都超過了一本線,全省文科總分前100名中,他們班闖進去6個,一名同學總成績排佛山市第二名,全班英語單科成績超過140分的12人,高考英語口語考試中15名同學拿到了滿分。這是Neil到佛山石門中學10年來帶的第一屆奧賽班,帶奧賽班是他很多年前就在心里為自己設定的奮斗目標,而這一次的成績即便在學校80年的歷史中也算得上耀眼。
讓洋教師帶高考班需要勇氣,而這無疑給高度緊張的高考生們帶來一股“小清新”。那么,Neil究竟有多牛?他與唯分是尊的中國高考制度合拍嗎?
緣分
2000年,Neil考入牛津大學,主修的是英文和歷史,而他理想的職業是做律師、翻譯。2003年面臨畢業的時候,按照他們的習慣,在工作之前,應該有一年的游歷經歷。當時,一張到中國的海報吸引了他,于是,2003年3月左右,毫無中文基礎的Neil就確定了他的中國之行,他笑著說:“這就是緣分啊。”
6月份剛畢業,Neil就開始準備他的中國之行,8月下旬,幾經路途的輾轉,他站在了佛山石門中學的大門口。
石門中學副校長李根新記得當時的阿牛滿頭金發,身材也很健美,是個標準的帥小伙。與他一同來的還有兩個外教,學校為他們每個人向香港的中介支付了4000元的中介費。
Neil與同伴分別擔任的是各班的口語課,每個班級每周一節,雖然他們都沒有中文基礎,但學校也正想通過這種逼迫式的全英語環境強化學生的口語交流能力。同樣是2003年進校的周偉松現在已經是校辦公室副主任,他記得當時經常看到Neil帶著學生在戶外上課,草地上、廣場上,他們總是席地而坐,做游戲、表演節目,大家都是嘻嘻哈哈的,他印象中的Neil老師:“很帥,很有活力,聰明,學習能力很強。”
節假日的時候,Neil就跟幾個同伴一起去香港,吃飯、買衣服,平常,他們也總會出去下館子、喝點啤酒,每個月3000元的工資每每不到發薪的日子就花完了。很快,一年的合同就要到期了,兩個同伴都準備回到英國去,而Neil決定暫時留下來。
Neil發現這些中國學生都很喜歡他,在他的幫助下,他們的英語進步很快,這種感覺讓他很快樂,同時,他也喜歡上了這些異國的學生。
而最終留在中國教書的決定是在2005年,當時,他覺得僅僅做每個星期每個班一節課的口語老師太沒意義了,他提出要做英語的科任老師。那時候剛提出申請的Neil還是滿心忐忑,他還不知道兩年的表現,他的勤奮、好學和超強的學習能力已經得到了全校的普遍認可。他想的是,如果不成,他就要回英國去做律師。
Neil是家里的獨子,雖然父母從小就很注重培養他的獨立意識,對他的各種決定沒有做出過干涉。 2012年國慶節,Neil與2007年就已經確定戀愛關系的英語老師游偉儀舉行了婚禮,他的父母也從英國趕來,他邀請了他班里所有的學生參加婚宴,幾個學生主動去跟他的父母說:“感謝你們讓Neil來到這里。”
早上6點到晚上22點,Neil總是跟他的學生們在一起,設計練習、批改作業、跟學生談心,夜里,他才會開始備課。他跟妻子就住在學校的宿舍里,每天也都是在學校食堂吃飯。
Neil獲得過校級和區級的先進青年教師,2012年還獲得佛山榮譽市民的稱號,現在還即將被破格作為南海區高層次人才。但這些名譽似乎并沒有被他放在心上,同樣沒有被他放在心上的還有職稱、工資等等。
Neil在學校邊買了個二手房,貸款貸了30年,每個月月供4000元左右。現在做高三的班主任,他全年算下來大概能拿到15萬元左右的收入。
差異與交融
“在英國,你即便混到十三四歲,也不會有人把你分成上中下的層次,分到某個地方。但在中國不是這樣,你十二三歲年輕的時候認沒認識到學習的重要,這決定了你后續會進入什么樣的學校,有的人盡管很聰明,但十三四歲的時候沒有意識,結果就是你掉隊了,你很難再趕上。”
據Neil介紹,英國的小學是七年制,從4歲到11歲。中學也不分初中和高中,課程安排有的科目是必修,有的是選修,并且根據程度不同又會分成很多個班,他有時候在一班,有時候就在二班。上五年后有一個GCIC的考試,然后開始根據自己的興趣方向選課,當時Neil選擇了英語、歷史和法語的課程而放棄了他并不喜歡的數學。他特別強調,在英國,每個學校都有一個職業部,有專門的老師在那里輔導,學生十三四歲開始選擇科目前,就要去職業室,給自己選擇感興趣、合適的職業方向。接下來,他們會上兩年相對專業的課程,之后參加A-LEVEL大學升學考試,他在這次考試中獲得了三個A,從而被牛津大學錄取,在他們學校250多名考生中,只有十幾個取得了這樣的成績。
受自己成長經歷的影響,進入中國教育體制的Neil明顯有很多不理解。他分不清班委會和團支部到底各自要負責什么;他不理解有些明顯說不過去的制度為什么還必須要學生去做;他認為相比于高分,人格培養應該更重要;他認為文科生學數學的必要性并不大……這些都困擾著Neil,但他并沒有選擇對抗,他清楚自己的力量能改變什么和不能改變什么。
他利用兩個星期的班會課,讓學生去電腦室選擇自己喜歡的職業,回來之后大家發言討論,中國的教育更重視高分,但他覺得選擇一個好的適合自己的職業也許更重要。
Neil的學生戚展寧回憶說:“他雖然來自西方,但依然還是強調規則的。”高二的時候,在戚展寧他們看來,一些規則是相當無聊的,比如說,學校不給宿舍裝熱水,高三的時候不讓叫外賣,他們覺得,第一跟學習無關,第二不是太大的原則問題,第三他們相信自己有足夠能力去判斷。但是由于違反紀律,戚展寧被叫出去“罵了一頓”。“他平時比較友好,總是笑,所以一旦嚴肅起來,大家就有點怕。”
Neil一方面維護著規則,但有時候,他還會幫助學生去叫外賣。他雖然對高考制度有自己的思考,但他還是會帶著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高考的戰役中,他甚至會為他這文科班的同學們學習數學主動讓出自己的時間。
“這就是他最可愛的地方。”很多同學都這樣說。
傳遞
游偉儀正在幫丈夫給學生的一摞資料蓋章,她說Neil最大的特點就是簡單、純粹,甚至近乎單純。“他從外國人的視角,也改變了我對中國問題的一些看法。”
“不管怎樣,我覺得教師不能只在乎分數,更要關注學生對人生的思考。”Neil反復強調著他的這一觀點,他說自己并不擅長在班會上大段地宣講,他會通過與每個學生談心去幫助學生糾正一些錯誤的態度,更多的時候,他會借助課堂上隨機的閱讀材料去引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在學生們口中,他從不給他們施加壓力,譬如有人睡著了,他會說,哦,那是太累了。
記者采訪的所有同學幾乎異口同聲地強調一個觀點:“他的身體力行是對我們最好的教育。”
“高考完了,我們也在思考自己的人生規劃,什么叫成功,中國幾千年來判斷成功的標準就是兩個字:名和利。你說他這樣的學歷,想干什么干不了,那對他來說,成功到底是什么,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并從中獲得快樂。”
“他更注重言傳身教,就是潛移默化的對我們的教育。他整個是一個很踏實的理想主義者,但他沒有去喊口號,他講,‘我現在教你們一個人,你再去教另一個人’。這樣傳遞下去,他的理想就會更加光大。”
Neil滿頭金發已經帶有了幾分褐色,但他覺得自己的教育技能已經提高了好多,他會一直堅持這么教下去。
“他更注重言傳身教,就是潛移默化的對我們的教育。他整個是一個很踏實的理想主義者,但他沒有去喊口號,他講,‘我現在教你們一個人,你再去教另一個人’。這樣傳遞下去,他的理想就會更加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