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講宋朝的貨幣戰爭,不得不從《澶淵之盟》說起。
說起《澶淵之盟》,我們又想起不平等條約和楊家將了,大家都知道老楊家“七子去一子還”,死得那個慘烈,連燒火丫頭都上陣了,最后皇帝老兒還是貪生怕死簽了議和條約。之后跟漢族人提《澶淵之盟》,那感覺就跟提《南京條約》差不多。
《澶淵之盟》的內容大體上有這么兩條:
一、遼宋為兄弟之國,以后,誰家的皇帝年紀大,誰家皇帝就是哥哥。
二、宋每年向遼供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雙方開展自由貿易。
第一條,今天看,這不但不是不平等,甚至是完全符合《聯合國憲章》宗旨的。
漢族罵條約不平等,主要是因為這第二條,但是,我們嘴上罵歸罵,心里要清楚“牌局”。十萬兩白銀是個什么概念,大宋的歲入,是一億兩,發起宋遼戰爭,每年軍費是五千萬兩。
關鍵在于第二條的第二款,兩國開始自由貿易。
這“歲幣+自由貿易”可太厲害了。
大遼除了賣羊賣馬能有什么貿易基礎?它幾乎沒有任何產品可以輸出給宋,而宋的每一種商品都是遼所需要的。開始遼還賣給宋一些馬,后來發現大宋的騎兵越來越多,就不敢再賣馬了,蕭太后甚至下令誰出口馬,殺誰全家。結果,邊境貿易從一開始就變成一邊倒的對宋貿易巨額逆差。大遼收的歲幣,到年底全被大宋賺得干干凈凈,每年還倒賠。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歲幣更像今天中央支援邊疆建設的財政補貼。
大遼不懂經濟,后來就干脆不發行貨幣了,反正發行出來,也沒老百姓認,即使大遼皇帝本人也覺得只有大宋的錢才是真正的錢。
要了大遼老命的貨幣戰爭,就這么悄無聲息地開始了。
結果是,100年雙方無戰事,大遼的財富通過貨幣戰爭,源源不斷地輸入大宋;大宋的先進文化傳播滲透進了大遼的每一個毛孔。
此后金滅遼,大宋跟金對抗了一下,發現也打不過金,就跑到南方繼續與金玩貨幣戰爭,大金不知是計,接受了“歲幣+自由貿易”的游戲規則,也放棄了貨幣發行權,全國繼續使用大宋的貨幣,結果100年后,大金也虛得不行了。
今天的古代錢幣收藏界,很難找到遼和金的銅錢,反倒是宋的銅錢質量好,款式又多。因為數量多,所以價格比清代的還便宜,這就是這場持續了300年貨幣戰爭的遺跡。
蒙古滅金后南侵,大宋的群臣拒絕議和,非要PK蒙古,結果,漢族的歷史從此走入黑暗。
研究元史發現,其實蒙古人最初是想跟大宋繼續“歲幣+貿易”游戲的,只不過價碼要得比金高了,可是,價碼再高,它也是要用大宋鑄的幣,可惜啊!
事實上,大宋皇帝通過鑄幣,掌握了北方的財政權。北方的原材料與勞動剩余價值,通過自由貿易和使用南方的鑄幣,源源不斷地輸入南方,換回南方的商品,這種壯觀的南北貨幣戰爭,持續了整個遼、金與宋對峙的300年歷史。
1000年前這段有趣的貨幣戰爭歷史鮮為人知,十分值得后世玩味。后世史家總覺得,金與遼的迅速腐化、衰亡,是由于金、遼兩朝統治者心理漢族化、生理女性化造成的——殊不知,經濟上被掏空,才是帝國日益虛弱的根本原因。
摘自作者微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