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今年98歲,她的眼睛已經(jīng)看不見了。
外婆由我的兩個舅舅輪流贍養(yǎng),一家—年。去年外婆在二舅家,二舅媽對外婆還算盡心,衣服床鋪都整理得干干凈凈,沒有什么異味。75歲的大舅今年并沒有讓外婆跟他們住在一起,而是把外婆安排在大舅兒子的一間廂房里,這間幾近廢棄的廂房緊挨著大舅的房子。
來看望外婆的二嫂一下車就向外婆噓寒問暖,剝開小蛋糕放到外婆手上后,二嫂三步并作兩步走進(jìn)外婆住的廂房幫忙收拾床鋪。不到一分鐘,二嫂差點吐了。
時間這個惡魔讓外婆開始大小便失禁了,她簡陋的木床下放著一個塑料盆子接著,被褥硬邦邦、黑乎乎的,一股惡臭撲面而來。春寒料峭的天氣里,窗戶是洞開的,沒有任何遮蔽。
作為外孫媳婦,我有沒有必要提出給外婆換床褥,并委婉地提醒大舅和大舅媽幫外婆勤換勤洗呢?二哥和二嫂連忙制止我:“一句話都不能提,否則就等于是在打大舅的臉!就算你再看不下去,你也不能拿被子給外婆。”這種傳統(tǒng)的面子觀貌似讓我們所有看得見的人推脫了責(zé)任,可瞎眼的外婆就得一直在那個令人作嘔的廂房里熬日子。
仰望著院子外遮天蔽日的老樹和周圍毫無規(guī)劃的墳地,我頓覺無比惆悵:農(nóng)村的凋敝不光是產(chǎn)業(yè)凋敝,更可怕的是人情倫理的淡漠——沒有青壯年愿意花時間來照看老人。大舅和二舅的子女條件都還算好,有的做建材、做工程都發(fā)財了,按常理他們更適合提議為外婆換被褥,或者請個人幫忙照看她,可是沒有人開口。
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我一直認(rèn)為外婆是家族的驕傲,兩個舅舅理應(yīng)珍惜這種福氣,盡量菩待她。外婆生活還能自理的時候,我們每次回去都信心滿滿地推測:“外婆一定會活到100歲。”然而現(xiàn)在她活著就是一種屈辱。
以前村里有個90多歲的老人服農(nóng)藥自盡,村里人竟然都表示贊賞。也許在他們看來,生命到了這個時候也應(yīng)該結(jié)束了,不結(jié)束對子女而言反而是沉重的負(fù)擔(dān)。與其說一個百歲老人背后隱藏著家族的興旺與孝順,不如說還有更多的邪惡與無奈。
回想起飯桌上晚輩們提出要為外婆過百年大壽,我竟覺得心里如同壓了一塊巨石:他們樂于獲得家有百歲老人的榮耀,卻不能讓她生活得更干凈、更有尊嚴(y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