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中國銀行間市場資金面全線告急,隔夜、7天和1個月的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均創歷史新高,隔夜質押式回購利率盤中創出30%的極端價格,7天回購成交量翻倍。
短期拆借資金一時間如同高利貸,各路銀行都在求神拜佛尋找資金,好似金融危機發生的橋段。
自5月中旬以來,市場資金面一直未得緩解,近日更是一陣緊似一陣。神經緊張的市場最易滋生謠言。先是6月6日,傳聞光大銀行對興業銀行的同業拆借資金到期,但因為頭寸緊張無法償還,導致興業銀行巨額到期資金難以收回,兩家銀行結下怨懟。隨后雙方紛紛否認。但真假難辨,市場恐慌迭起,6月20日,恐慌累積到最高峰,隨著短期資金報價跌出新高,中行資金違約的假新聞開始肆虐。
當日不僅債市大跌,股市投資者信心亦受重挫,滬指當天下跌2.77%,離2000點僅有一步之遙。21日,A股開盤繼續下探,最低到2042.88點,不過大盤在銀行保險等金融股帶動下慢慢回升,創業板中小板指數也迅速回升,滬指最終報收2073.10,下跌0.52%。
盤中滬指的回升,超出多數投資者的預期。幾位私募人士在接受《投資者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他們正在減倉,應對風險。不過他們認為,21日低開后的回升只是短暫反彈,大勢仍然風雨飄搖。
央行為什么不救?
危急時刻的唯一救星就是央行,但央行堅持鐵血政策,按兵不動。
對此,市場共識是,央行不救是因為要主動去杠桿,尤其是去銀行的杠桿。過去幾年,銀行的杠桿操作越來越大,近年以理財產品為主要代表,短債長用、期限錯配,存在著巨大的流動性風險。有些銀行更是在同業拆借領域走得過遠,當起了銀行的銀行,后患無窮。
央行不救還有一個國際原因。目前美國經濟開始復蘇,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的一番表態,也明確了QE退出的預期,全球資金大舉回流美國。此時中國央行若放松貨幣,勢必加重資本外流,給外匯市場帶來沖擊。
此外,6月19日央行主管的《金融時報》刊發的《面對市場呼聲,央行為何靜觀不變》一文提到了央行不救的另一個原因,即當前資金結構是結構性的,存量流動性仍處于高位,貨幣當局認為少數銀行因為自己的商業行為造成的流動性緊繃,應交由市場自行調節解決。而據《投資者報》記者了解,該文正是在央行授意下發出的。
同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也要求,引導信貸資金支持實體經濟,把穩健的貨幣政策堅持住、發揮好,合理保持貨幣總量。這樣一來,近期持續升溫的貨幣政策松動預期被澆滅了。
綜合各方面的態度,這種資金面緊張的局面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第一季度,中國內地理財產品的規模已經高達13萬億元,其中很大一部分在6月到期。短期內償還到期理財產品將是內地銀行需要面臨的問題,中小銀行的壓力尤重。如果政策方向未變,隨著理財產品到期,7月銀行間同業拆息利率還會繼續上升。
資金緊張拖累股市
資金利率如果持續高燒不下,勢必牽連股市表現。
有機構稱,資金緊張可能導致部分基金公司的短期貨幣市場產品償還困難,為了緩解流動性,這些公司會不惜代價,瘋狂拋售股票和債券,進而傳導促使票據市場利率飆升,影響實體經濟,目前長端國債利率從3.4%快速回升至3.6%,勢必影響企業的融資成本,對經濟增長帶來沉重打擊。
“感到情況不妙,之前一直在做成長股,過去一周表現亦很不錯,但盤面顯示大量的資金都在撤離創業板,所以我這兩天一直在減倉,只剩了很少一部分。”北京啟明創投總經理李堅告訴《投資者報》記者。
李堅說,資金緊張最大的危害是造成市場情緒恐慌,他的一幫私募朋友也在大量減持。
不過他也認為,經濟轉型帶來的經濟增量下降是早在意料中的事情,此次資金緊張,是調結構的自然結果。
他提到一個數據,盡管近期大盤暴跌,但是盤中資金量一直維持在一個穩定的量,沒有突降,滬市近一周每天的交易量都在6500億元~7000億元的區間浮動。“這說明什么,該跑路的資金都跑了。”他認為,A股在經歷了一個恐慌期后,也會止跌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