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稍早,滾石樂隊開始了簡短的2013年巡回演唱,慶祝建團50周年。該樂隊在演唱會門票定價上向來進取,而這次看來似乎有點過頭了。在一般門票價格達600美元、接近舞臺的“舌頭區”票價高達2000美元的情況下,門票銷情據稱并不熱絡。演唱會承辦商因此瀕臨“第19次神經崩潰”。
我對這問題特別感興趣,因為我常看演唱會。 (近30年來,我看過吉米? 布菲〔Jimmy Buffett〕演唱近120次)。我對這問題也有職業上的興趣,因為演唱會門票對了解定價極有幫助──包括黃牛的角色、動態定價的運用,以及高票價是否會損害音樂人的品牌這問題。事實上,我的哲學博士論文便是以搖滾演唱會的票價為題。
滾石面對的問題──產品因定價過高而滯銷──可能困擾所有公司。沒辦法,有時候你就是會把價格定得太高。出現這種情況時,優質企業的挑戰,是設法在不損害品牌或激怒付全價的顧客的情況下打折。以下提供一些建議,相信有助滾石主唱米克?杰格(Mick Jagger),以及面對相同問題的經理人,在有利可圖的情況下走出窘境。
增值。最常見的補救方法,是維持價格,但替產品增值,使顧客覺得自己得到了更多。吉他手凱斯·李查茲(Keith Richards)可以不經意地在某個訪問中說,這大有可能是滾石最后一次巡回演唱(講得含糊是刻意的)。又或者如滾石在洛杉磯的首場演唱會那樣,他們可以請來特別嘉賓如關?史蒂芬妮(Gwen Stefani)和齊斯?艾本(Keith Urban)。這種做法可以令顧客覺得經驗更加難忘,因此更有價值。
降低價值并降低價格。滾石巡回演唱的每一站,均提供數量有限的“歌迷票”,定價85美元,馬上就會售罄。這些特惠票的問題,在于你要到開場才知道自己坐哪里──你可能坐在“舌頭區”或是最后一行。這種設計,是為了辨識價格敏感的顧客。愿意付較高價格的人(例如招待客戶的人),通常不會買這種特惠票,以免被安排到離舞臺最遠的位置。如今在許多門票賣不出去的情況下,承辦商可以制作問題為由,釋出更多85美元的特惠票。所謂制作問題,可能是真的,當然也可能只是釋出更多特惠票的借口。
制造商與零售商也會用類似的招數,在降價之余,不令人覺得產品貶值了。例如,高級家電廠商可能會刻意在滯銷產品上弄一些小瑕疵,然后以“瑕疵品出清”的方式大打折扣。這種做法似乎很奇怪,但運用得當則是有道理的:既可以保護品牌的價值,又能找到降價的正當理由。
利用其他銷售管道。為什么不利用黃牛出清滯銷門票呢?為免玷污自身的品牌,樂隊往往利用黃牛來賣最好的門票(這樣一來,歌迷就會怪黃牛而非樂隊抬高票價)。同樣道理,滾石可以向黃牛提供大量購票的折扣(以便他們以較低價格轉售門票),借此避免示弱于人。高檔品牌透過折扣商店低價出售商品,也是類似道理。
說個無傷大雅的謊言。每一種票價,例如600美元的類別,均有數以千計品質不一的座位。每一種價格賣剩的門票(必然是較差的座位),可以“新釋出門票”的名義,打折出售。同樣道理,業務人員可以告訴客戶,他們“獲授權”向最佳顧客提供“忠誠折扣”。
實話實說。只要有合理的解釋,優質企業可以打折而不損害其品牌。例如,開曼群島的麗思卡爾頓飯店(Ritz Carlton)會在夏季大幅降價,原因是夏季是當地的颶風季節。這理由不會損害麗思卡爾頓的品牌,而且令公司得以在旺季收很高的價格。滾石應該直接承認:“我們搞砸了”,然后針對時間較差、在周日至周四晚間舉行的演唱會降價。這樣或許能吸引步向老年的嬰兒潮世代購票,他們原本可能因為考慮到第二天要上班而不大愿意買票。
提供套裝或大量購買折扣。客戶購買套裝產品(例如麥當勞的優惠套餐)或大量購買時,會期望獲得折扣。承辦商可以提供這種折扣,例如購買滾石加保羅·麥卡尼(Paul McCartney)演唱會門票可獲得優惠,又或者提供家庭套票優惠(例如買三送一)。這種招數,是為了替降價提供理由。
滾石樂隊遭遇這種窘境,再度提醒我們,定價策略對企業極其重要。定價除了是盈利的關鍵驅動因素外,定價錯誤可能產生嚴重后果。滾石努力奮斗50年,才獲得“最偉大搖滾樂團”的美譽。因為差勁的定價決策,滾石在事業的尾聲,被一些人指責貪婪,演唱會門票滯銷上了新聞,而且必須承受動用俗氣的打折招數之惡名,實在是太可惜了。
(作者系價格策略顧問,著有《1%暴利:成功企業如何藉由定價獲利及成長》(The 1% Windfall: How Successful Companies Use Price to Profit and Grow)。譯者:許瑞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