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巴黎到巴黎,穿越十年,從一個起點,又來到一個新的起點。熟悉中國乒乓球的朋友一定知曉,十年前在巴黎世錦賽中,中國男隊是何等落魄,男單決賽沒有了中國人,因此才引發了國家隊教練的超級代際轉換,催生了劉國梁早早當家。十年來,從男隊角度看,大賽最重大的失敗就是雅典奧運會的男單敗北,女隊不過是莫斯科團體世錦賽的低概率事件發生了。貴為國球,“不能輸”是使命,“輸不起”是代價,在一國獨大的超級壟斷局面下,中國乒乓球始終都是如履薄冰,為抵御低概率輸球事件而殫精竭慮,更為強大自身不遺余力,調動了一切可以調動的資源,將中國特色發揮至極致。
雅典輸球,劉國梁曾經面臨著如何贏得信任的挑戰。莫斯科失利,施之皓的天一度塌了下來。從北京到倫敦,一個奧運周期,中國乒乓球包攬八塊金牌,創造奧運項目之罕見奇跡。身處乒乓球運動發展的真實生態中,中國乒乓球決策層比我們更能洞悉在全球處境的孤單以及國內競爭環境的慘烈,要再造一個多樣性且充滿競爭的頂級生態圈便成為了所謂“第三次創業”的主旨。
如何激發與調動呢?在任何一個國家中,頂級參與者的成績都是運動發展的最佳催化劑。中國決策層早該有考慮的,只是要等到倫敦穩穩收獲金牌后才能展開一段新的歷史圖景,與他國選手配對參加雙打比賽的做法當然不是創舉,早已有之,但的確是最容易操作,既可投石問路釋出善意,又對中國乒乓球最大目標以及不可動搖之底線——奧運大計沒有絲毫影響。
讓出自己的機會,成就他人似乎還不夠,最好能讓外國選手在非奧運項目上自然登頂那才最妙。雙打又是最好的突破口,中國隊這一次在巴黎會表現出自己的風范,在一些雙打配對上有些大膽的舉措,嘗試全新組合,期待自己有驚喜,也盼著對手可以尋覓到機會。
場上“必須輸”自然不是“第三次創業”的唯一訴求,場外的發展模式才是破局之本。中國乒乓球第一個想到的辦法是創建常態的訓練營機制,除少數國家之外,大多數乒乓球運動員都是個體化生存,訓練水平和保障機制不足,水平提升完全空談。以前,一些與中國隊關系密切的名將曾經要求與中國選手一道集訓,他們也深知必須在一個高水平的保障機制中才能歷練得法。中國隊那時很為難,要么婉言謝絕,要么用二線球員共訓,久而久之,人家也看出了咱的顧慮。從今年開始,中國乒乓球下定決心要創建最高水平訓練營,與其他強隊共同訓練,劉國梁當下在巴黎四處串連,估計效果不錯。
中國乒乓人確實在努力,但短期內的效果預計也不會非常明顯,只要一日中國乒乓球的特殊發展和運行模式不變,其他國家也只有跟隨的可能。大膽地說一句,煥發乒乓球的無限生機的另外一個思路是不是中國人大膽地與世界相融,而非讓世界與我們看齊。外行人說的不對,就當沒說吧。
(作者系中央電視臺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