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緊隨金融機構利率全面放開,壽險利率也開始逐步走向市場化。
經國務院批準,普通型人身保險費率政策改革8月5日正式啟動,這意味著執行了14年的人身保險預定利率2.5%的上限被打破,此后保險定價權由企業和市場決定。
方案規定,此后普通型人身保險保單法定評估利率為3.5%,超過3.5%壽險產品,仍需一事一批。
利率限制起因
壽險利率遭受限制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
1996年,央行多次降息,一年期存款利率從超過10%降至不足2%,而當時壽險利率都超過了6%。由于投資收益渠道受限制,投資收益率很低,保險公司當時出現了嚴重的利差損。
所謂利差損,就是給客戶的回報率過高,超過了保險資金的投資收益,使得保險公司出現巨額虧損,最終影響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危及公司、客戶與市場等三方參與者。
但保險公司并沒有認識到危害,反而是把這當作擴大業務的利器,很多保險公司損失慘重。國壽上市時把虧損留在了母公司,而平安、人保則經過痛苦的消化期。2007年3月,中金公司研究報告還稱,平安壽險將受長期利損差保率的困擾,根據當時的測算,這些保單隱含的虧損就超過200億元。
面對頻繁的降息,以及持續加大的利率風險,整個保險行業唯一的武器就是不斷發文下調預定利率。1997年11月,第一次下調為4%~6.5%。1999年6月,央行又降息,剛剛成立一年的保險吸取教訓,沒有給搶購潮留下絲毫投機的機會,直接將壽險預定利率調整為不超過年復利的2.5%。
至此之后,預定利率沒有更改,國內壽險行業賣得越多虧得越多的情況才得以好轉。
破冰阻礙重重
硬幣總有兩面。由于預定利率保持不變,投保人獲得的回報相對偏低,香港等地的高回報保單則涌入內地市場。以普通壽險為例,香港等地的保單給保護的回報率是5個點。大量的保費流出,顯然超出了監管者們的預期。
更重要的,近年來,壽險行業在整個金融行業的比重越來越小,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弱,整個保險行業有被邊緣化的趨勢。對于投資者來說,保險、股票、基金、債券等之間存在一定的替代作用,信托、理財產品憑借高收益對保險市場帶來一定的沖擊,保險管理規模增速放緩。現在到了必須要改革的時候了,否則會影響整個保險業發展強勁的步伐。
為了打破僵局,保險業內多年以來一直在積極奔走。2010年保監會曾發布過壽險預定利率征求意見稿,但因當時市場主體和資本市場保險公司股價反應均極為激烈,最后不了了之。
進入2013年,由于保險行業的監管思路發生變化,壽險費率改革被提上日程。
保監會曾公開表示,希望通過壽險費率改革來帶動其他市場化改革,希望刺激保險公司適應市場競爭,積極創新并謀求差異化發展,為消費者提供更豐富的產品。
光大永明人壽董事長解植春也稱:“費率政策改革有利于提高產品吸引力;有利于推動行業回歸保險本質,避免銷售誤導,保障客戶利益;有利于促使保險費率回歸合理水平;有利于更好地發揮行業的社會功能。”
短期影響有限
對于保險費率改革,市場曾疑慮重重,擔心出現退保風險和惡性競爭,增加運營壓力。
興業證券分析師張穎做了一個評估測算,以一名30歲男性投保終身壽險為例,如果預定利率由2.5%上調到3.5%,將導致保費下降超過30%。保險期限越長保費下降幅度越大,這顯然會對保險公司經營造成壓力。這也是今年3、4月份市場關于壽險預定利率市場化預期強烈時,保險股持續低迷所在。
不過,分析師的主流聲音認為,短期對于保險市場的格局沒有太大沖擊。
廣發證券分析師李聰認為,普通壽險占比太低,從過去幾年的經驗來看,普通型人身保險產品僅占保費收入的10%左右,其中絕大部分為續期保費,新單占比預計不超過5%,屬于邊緣類產品,對保險公司的保費收入影響不大。
申銀萬國分析師孫婷也稱,總保費收入中傳統險占比不足10%,新單保費中傳統險占比更低,并且傳統險利潤中利差收益占比顯著低于分紅險和萬能險,因此預定利率從2.5%上調至3.5%對于公司利潤影響有限。
至于市場擔心的退保潮,分析師們并不認為有什么壓力。3.5%的評估利率,仍然沒有多大的市場吸引力,不會對現有格局產生任何影響。
在分析師眼里,費率下降反而將提升該類產品的性價比,從而有助于刺激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帶來“以量補價”效應。
不過,此次費率改革還是給大型保險公司帶來一定的壓力。為了市場份額,中小保險公司未來存在價格戰的可能性。
平安證券分析師勵雅敏分析稱,新政會造成普通壽險保障成本上升,在投資既定的前提下,利差減少顯而易見,利差對新單的新業務價值影響很大。
“雖然目前上市公司傳統人身保險保單在新單中占比不足5%,但是對新業務價值的貢獻在20%~30%。中國人壽新業務對傳統保單依賴程度最高,在30%左右。”勵雅敏在報告中如此測算。
至于對于保險公司股價的影響,上述分析師達成一致意見,靴子已經落地,市場已經充分預期,利空出盡,預計對股價不會有顯著負面影響。維持行業看好評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