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幾年前的第一代iPod到代表次世代科技的Nest恒溫器,前蘋果高級副總裁托尼法德爾一直走在個人科技領域的最前端。關于家庭自動化,托尼認為目前的發展狀況實際上仍談不上真正智能化,為什么呢7
我設計了最早的iPod
外面的人都說我是“摘蘋果的人”,這也符合事實。十幾年前,我設計了第一代iPod的原型,并在喬布斯面前展示后得到了他的認可,接著就建立起了研發團隊制作成型。年復一年,就這樣我帶領團隊經歷了8代iPod的問世,完成了3代iPhone的硬件設計和軟件架構,細致到每一處按鈕及傳感器的布局,此外我們的團隊還創造了觸摸屏。
當我第一次接觸3D電視的時候,我的感覺是這東西不會有市場。
這項技術聽起來雖然新鮮,但卻無法匹敵當時已然比較尖端的平板電視技術。確實如我所言,3D電視技術的研發曾一度停滯不前,其研發團隊一直糾結于如何增強這項技術的實用性,“我們再給它加點東西,它就更好了”。至于智能電視,我認為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智能”。它們采用的界面實在難看。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看電視其實是件很放松的事情,因此交互界面應該簡單易操作。可事實上呢,你只是想看Netflix,可遙控器上卻配置了Yahoo按鍵、Netflix按鍵和智能電視按鍵,把你帶進一個套一個的菜單中——可想而知,他們并未重新思考對用戶來說什么是最實用的,而是無謂地添加許多功能進去,以為這就是所謂的“智能化”。
我討厭所謂的家庭自動化。
想要這些智能化產品的基本都是些單身懶漢,他們巴不得只需要按一個鈕就能實現所有操作,例如打開窗簾、開燈、開電視等等。但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高科技并不討喜,他們要的是實用性。我個人認為物聯網才是未來家庭智能化的體現,而家庭自動化系統,吼吼,誰知道呢。至少我想喝咖啡的時候不會去對著一個咖啡機下命令。這場面很滑稽不是么?
智能家電的開發商們的思維未免發散得太遠了。
例如對著咖啡機說“我想來杯摩卡”,這并沒有簡化沖咖啡的過程,反而比平時還多加了一個語言行為,這實在太多此一舉了,將簡單事情復雜化。當然,智能家電也有可取之處,例如可以隨時提醒電池剩余量等。但想通過這些產品“智能地”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感覺很有點兒忽悠的成分。以烹調為例,開發商們應該花心思在研究智能烹調方式上,例如氣壓或電磁之類的方式,而不是往烹調設備里不合時宜地塞入一個硅谷新技術,讓烹調復雜化而非智能化。就像Nest剛進入到恒溫器市場的時候,就有人研發出彩色觸屏技術,據說是可以在你的恒溫器上顯示日歷及相冊。可我們需要這些來干嘛?太多余了。
我曾致力于研究可穿戴計算科技。
我主持了配合iPod的NIke+跑鞋的設計研發,從中學習了許多關于可穿戴設備的東西。我討厭“智能”這個詞,智能這個,智能那個,智能智能智能,到底能解決什么問題呢7我個人認為應該是讓生活更簡單吧,它不應該是整個平臺,它就是手機的配件。經常發生的情況是,人們根本不了解問題所在,只是在問題上面疊加了更多的問題,然后就理直氣壯地說:“瞧,我超越了那家伙的東西,它的可選項更多,因此你應該買我的產品。”
平板手機似乎成了熱門時尚
看看我們身邊的人,他們跑去買智能手機,總希望自己的手機屏幕大點兒,似乎又想要屏幕小點的平板電腦。為滿足這些目的上市的產品似乎也都很酷,但你仔細觀察一下人們真正使用和離不開的手機功能,就會發現它們其實和他們所提供的功能相去甚遠。許多人要的只是適合放在口袋里的手機。
讓手機精彩的恰恰是它的基本功能。
如今一提起手機,人們的話題往往是“攝像頭是不是高清?”“屏幕多大、分辨率多少?”又或是“電池能用多少小時?”這讓我不禁想起臺式機剛問世的時代,廠商也是一個勁兒地往里添加各種大容量軟件。事實上,對于手機來說,App遠比硬件來得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