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媒體對印度的報道16.2%屬于積極信息,消極報道只占1%;而印度媒體涉華報道9.5%為消極,4.2%是積極報道……”近日,有中國媒體針對中印媒體的相互報道,調研并發布了這樣一組數字。
“謝天謝地,雖然印度對華負面報道的比例比起中國對印度負面報道1%要高出不少,但它還是一個可以接受的數字。”印度媒體人考爾小姐說道。她在日前出席由印度觀察家基金會與中國媒體共同舉辦的“首屆中印媒體對話”上發出如是感慨。
正當大家在思考為什么感覺印度媒體對華負面報道似乎比“9.5%”高得多時,來自被一些中國人譽為印度“最反華報紙”《印度時報》的記者阿紹克·馬利克“搶先”進行了一番解讀。“雖然印度媒體對華報道中積極的和中性將近90%,但是它們大多被放在報紙的不顯著版面,而消極報道比例不多,但卻總是占據印度報紙頭版,因為媒體要取悅市場和讀者。”他說。
邊界“入侵”報道率最高
在印度媒體上,如果要排列哪個題材在涉及中印關系的報道中出現率最高,那一定非“中國軍隊入侵”莫屬。或許正是印度媒體的涉華報道比較多地集中在邊界問題,而印度官方的立場多半與中國不同,從而成為中國人認為印度媒體報道比較負面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2009年8月至9月間,狂熱的印度媒體便是通過不斷刊登中國軍隊深夜“入侵”和軍隊集結消息,制造了一波“中國威脅論”。那段時期,幾乎每個周末,都會有一家主流英文媒體發布新的有關中國軍隊“入侵”印度的所謂“獨家爆料”,隨后這則新聞便會被各個英文媒體轉載。
而今年4月以來被印度媒體吵翻的關于中國軍隊“入侵”新聞,其手法與那次頗為相似。不過,雖然都是談及中國軍隊“入侵”印度,印度媒體上所挖掘出來的中國“入侵”方式卻在不斷翻新:建立帳篷、拆走監視儀、騎馬越界、伐木占地……為了使報道更有“說服力”,報紙上還配有大幅頗具渲染力的照片,印度Times Now電視臺最近甚至首次播出了關于中國軍隊“入侵”的長達5分鐘的紀錄片。如果說以往印度媒體關于中國軍隊“入侵”的報道頻率是每幾個月一次,那么現在已經幾乎達到至少每周一次的地步。
“你是否注意到印度在媒體上有關中國軍隊‘入侵’的新聞總是在周一的報端上出現?”在對話會之外的閑聊中,有著30年傳媒從業經歷的馬諾伊·喬希向記者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通常每到周末,印度媒體就會面臨‘信息荒’,為此他們需要一些能夠吸引讀者眼球的新聞。如果這個稿子是由通訊社發出,那么其采用率將可能會非常高,因為有關中國軍隊‘入侵’的新聞可以賺足讀者眼球”。
不過,僅僅把印度媒體關于中國軍隊的“入侵”報道歸結為市場因素似乎也有點過于簡單。事實上,在中國軍隊“入侵”新聞的背后隱藏著各種復雜的政治因素。此類“入侵”新聞大多從未透露確切的消息來源,不少新聞據說就是來自“經過加工的故事”。這其中軍方及其情報機構可能就是信息的直接提供者。
至于說為什么喜歡以“邊界入侵”作為炒作話題,印度專家介紹:“由于中印邊界并沒有明確勘界,因此兩國軍人間出現誤入對方認定的邊界幾率很高。雖然中印之間在就邊界問題進行談判,但有關信息并不透明。而印度媒體是自由的,它們當然可以對此進行報道,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報道反映了印度公眾對邊界問題知情的渴望。直到中印之間就實際控制線以及邊界問題解決之前,那種有關中國‘入侵’的話題會在印度媒體上不斷被提起”。
印度對華“擔憂”情緒偏重
在媒體對話會中,令人印象頗深的就是印方多位代表談論的印度媒體報道的一種傾向——負面主義。“中國媒體基本上屬于國家,而印度99%的媒體屬于私人控制。因此印度媒體與西方媒體一樣,負面主義是一種傾向,它要求記者的報道對政府所做的一切進行審視和反對”。
記得幾年前,就在印度政府批評印度媒體有關中國“入侵”報道“毫無根據”時,印度鷹派專家切拉尼發表了一篇文章,他指責印度政府對于中印邊境的狀況采取了“捂蓋子”的方式,“由于數位印度政府高級官員對于印度媒體有關解放軍中印邊境入侵的報道表示反對,有關信息源被堵住,于是報紙和電視臺有關的報道減少。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中國減少了在邊界的入侵次數,而僅僅是由于印度媒體沒有多少信息去報道”。
至于選擇性新聞報道,更是印度媒體的通病。如果經常看印度電視就會發現,在印度英文電視節目中,關于國際問題的報道不外乎這三方面:印巴爭執、中印沖突與競爭以及印美戰略關系。假如一個觀眾只看電視而不讀報紙,那么他對印度外交政策與國際問題的了解估計也就止于此。
觀察印度媒體對華報道,會發現其所側重的內容大多偏向于中印邊界安全戰略與外交問題。此外中國經濟也是一個常見話題。印度著名戰略專家拉賈·莫漢在中印媒體對話會上曾經非常精辟地概括了印度對于中國崛起表現出來的五種情緒:第一種是欽佩中國短時期內改變了自身地位;第二種是認為中印兩國可以共同崛起,并且重新定義國際體系;第三種情緒是表示應該向中國學習;第四種是應該利用中國這個商機發財;第五種是感覺恐懼,擔心中國的進步會導致軍事力量發展。上述五種情緒雖然都可以在印度媒體上有所反映,但是那些吸引人們目光并且以濃墨渲染的還是第五種情緒,即對中國的恐懼與擔憂。
語言障礙與缺乏常識
其實,不僅僅是負面主義和選擇傾向性在影響著印度媒體對華報道,語言障礙以及缺乏常識也常常造成印度對華報道出現以訛傳訛的現象。一位印度記者曾經給筆者講過一個幾年前在印度發生的事情。當時一家印度通訊社記者從拉達克發出信息說,有個印藏邊界警察部隊的士兵在與中國“入侵”的士兵交火中被“打死”。這件事情立刻被全印度各種語言媒體轉發,但是最終人們發現這個士兵并非被中國士兵打死,而是因為受凍而死。
在對于印度關于中國軍隊“越界”的許多報道中,也經常會產生令人匪夷所思的描述。印度資深記者哈里什·昌多拉在2009年那次印度集體反華事件后發表的一篇反思中國“入侵”報道真相的文章中抱怨,“在相信中國軍人跨越邊界的時候,我們本應該先了解這個地方的地理環境。一家印度報紙援引一個印度村民的話說‘他看見中國人在西藏修建的道路,中國士兵正在向他們走來’。其實這是不可能的。人們只能從山脊的最高處才能看見這些,而這個把印度和中國分隔的山脊部分在西藏。從印度這邊如果能看到中國的公路那絕對是一種想象。”
“盡管目前中印媒體對于彼此的報道都有不準確和比較負面的傾向,但是問題并非都是媒體造成的,媒體有時不過是把問題夸大。因此媒體在中印關系中的責任不應被放大”——這是中印媒體人的共同看法。即便如此,雙方也都在強調自己所肩負的責任。
不過,印度媒體人所強調的責任更多體現在記者的職業道德方面。馬諾伊·喬希表示:“我們不能以中印文化上的巨大差異作為報道不準確的一個借口,作為一個記者,不編造新聞,尊重事實,尊重價值觀,這是一個最基本的要求。”喬希隨手拿起手邊的一份中國報紙,“剛才有個中國專家問我這份報紙上刊登的一則有關傳美國要在印度建立基地的新聞,這是根本不可能的。看到這篇文章我首先想到新聞來源,結果發現它是來自印度加爾各答《電訊報》,所以我們不能只譴責中國媒體。這件事情充分體現出,在引用消息時一定要準確,只有這樣才不會產生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