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稱為“淫魔富少”的李宗瑞因性侵等罪行,一審獲刑22年4個月,這個轟動全華人圈的案子終于告一段落。
李宗瑞本人卻叫冤,聲稱這是臺灣的“夜店文化”。那么,該案到底反映了什么社會現象,又有何借鑒意義呢?
法院認為李宗瑞犯的是“趁機性交罪”而非“強制性交罪”
臺灣的“刑法”對強奸罪分得非常細,而正式的統稱叫“妨害性自主罪”。
李宗瑞案的檢方,在性侵方面對他的指控是“強制性交罪”與“加重強制性交罪”,后者顧名思義就是前者的加重情形,因為李宗瑞在本案中指用了“迷藥”——這也是為什么此案被廣泛地稱為“李宗瑞迷奸案”。
可是,最后法庭判決李宗瑞是“趁機”而非“強制”。兩字之差,到底區別如何?
原來,“趁機”和“強制”在于手段的不同,打個比方,如果一個女孩自己主動喝醉了,被李宗瑞趁機性侵了就是前者;如果李宗瑞故意把一個女孩給灌醉了,再性侵就是后者;而如果李宗瑞在女孩的酒里下了藥,就是加重的情形。
因為鑒定機關未在毛發樣本中檢測出迷藥的成分,而相關專家通過視頻中女性的表現,也不能判斷受害者被下了迷藥。再綜合受害女性的供述和視頻等證供,法院認為,缺乏李宗瑞用了手段強迫迷暈或者灌醉這些受害者的證據。
所以,認定的犯罪事實是李宗瑞“趁機”強奸了19名女性(包括未遂的情形)。另外,因為未獲同意就偷拍視頻,李宗瑞也因此犯了“竊錄非公開活動、身體隱私部位罪”。
“趁機性交”與臺灣風靡的“夜店‘撿尸’”文化有關
臺灣媒體報道,警方在調查時,曾經得知李被其他富二代封為“撿尸大隊長”。而李宗瑞的自我辯解是,“我們是一夜情,這是臺灣夜店文化,大家出來玩,有意思就上床。”
什么是“撿尸”呢?是指去夜店玩的年輕女性喝得爛醉如泥,就像“尸體”一樣,而一些圖謀不軌的男性就將她們“撿”走,進行性侵。
臺灣媒體報道,“每到凌晨3、4點,走在臺北市信義區夜店附近路上,總能看見很多喝到爛醉的女生,不是站著搖搖晃晃,就是趴在路邊嘔吐,又哭又叫跟瘋婆一樣,接著就會看到有不明男子用‘扛尸體’的方式把她們帶走,這段路甚至被成為‘撿尸大道’。”
應該說,在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有所謂的“夜店文化”,而夜店也經常發生一些與性、毒品等有關的事件,“一夜情”絕對不少見。
不過,臺灣夜店的“撿尸”卻是相當獨特的,早在李宗瑞案之前就成為一種現象,被媒體廣泛報道,也在網絡上引發大討論。這一點,恰如前些時候,被大陸網友們激烈討論的“外圍女”(即表面上是平面模特、演員等職業,實際上卻參與肉體交易的女性)等詞匯,已經演變成一種現象級事件。
“撿尸”風行到什么程度?臺灣東森電視臺曾報道說,大陸過去的交換生必看臺灣夜店的“撿尸文化”。
在臺灣的網絡上還流傳著各種“撿尸”秘籍,例如要撿“半尸”(即還有意識的),不要撿“全尸”(即已經醉得不省人事的)。臺灣媒體也常年報道各種各樣因為“撿尸”引發的糾紛乃至案件。
根子在于社會矛盾的拜金土壤
應該說,和大陸一樣,臺灣有李宗瑞這樣生活糜爛的富二代,可也有生活積極、正面的富二代。不過,也和大陸一樣,由于不少富二代炫富、斗富,生活糜爛,所以一說到這個群體,就有非常不好的“標簽”。
李宗瑞自不待言,臺灣另有兩名“超跑俱樂部”的富二代駕車撞死了人,情狀非常惡劣,全臺為之憤怒,不亞于大陸人對“李剛案”的態度。臺版“京城四少”也和各種炫富的標簽聯系著。
臺灣的老百姓一樣反感“富二代”,甚至有媒體直接把他們稱之為“富惡代”。另一方面,拜金、羨慕卻又實實在在存在著。
3年前,島內媒體做過一個“理想的爸爸”的調查,結果前五名中有三個都是企業家。而常去夜店的人,也爆料稱闊少李宗瑞在夜店總是被各種美眉圍繞。甚至有人批評是這些女性太拜金,才遭致不幸。
“仇富”與“拜金”其實是一體兩面的,背后都直指“不公”二字。臺灣被島內媒體形容成一個“‘政府’窮、人民窮、富人富”的地區。為了把企業留在臺灣,一些高能耗的企業享受著種種的優惠,“環保”的代價則人人承擔。
而臺灣當年為了留住大量外遷的臺商,在稅收制度方面也有缺陷,造成一個對富人極其有利的稅收制度,這些都讓富二代們在獲得家族贈予和坐收“各種紅利”方面更有利,也讓不少人更加不思進取,同時也影響到更多年輕人。
臺灣某大牌雜志在做2012年臺灣人幸福感調查時候發現,越是年輕,幸福感越低,而一位學者就說,“年長一輩,有王永慶、郭臺銘那種白手起家的典范,那種感覺是大家都有機會。但現在年輕一輩的成功典范在哪?說得出來的,很多都是富二代。從‘白手起家’到‘哥哥、爸爸真偉大’,你說這種世代落差大不大?”
當然,拜金可能也和一些文化傳承有關,年輕人的父母辛苦打拼,從苦日子中來的他們總免不了給孩子灌輸“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萬萬不能”的思想。而在入社會所得的薪資水平,跟十多年前差不多的時候(2012年臺灣“官方”統計顯示出平均工資水平的嚴重倒退),許多臺灣年輕人寧愿啃老、游手好閑也不愿意工作。
這些經驗教訓也值得兩岸共同警惕。同樣,在大陸地區,也有所謂“嫩模”等群體的種種傳言,和臺灣的夜店文化一樣,通常和一些富二代糜爛的私生活聯系在一起。
所以,李宗瑞們越來越狂妄自大,也越來越受到畸形的“追捧”。當然,李宗瑞自身的家庭背景、教育等,更是養成他今日性格之最大關鍵。
本案值得稱道的是兼顧隱私同時對審判的公開和透明
在李宗瑞案一審宣判后,“臺北地方法院”第一時間也在其官網上發布了一萬五千多字的新聞通告——其實就是本案的判決書和解讀。
新聞通告在用“甲乙丙丁”代替受害人姓名的情況下,羅列出了李宗瑞所有的被控罪行和法院對該項指控的具體判決情況。
法院也在判決書中解釋了為什么“強制性交罪”變更為了“趁機性交罪”。對于一些法院判決無罪和不受理的指控,甚至每一項的附帶民事訴訟情況都有詳細說明。
同時,該新聞通告也說明了對李宗瑞量刑以及罰金數量的考量。如,新聞通告說,“而本案被告趁機性交、妨害秘密犯行經檢察官偵查后,媒體乃大幅報導,并以英文字母為代號之某女星、某小模、某名模來代稱告訴人、被害人,造成社會大眾諸多揣測,此種揣測除引起遭誤會影射之人之無端困擾外,亦使告訴人、被害人于得知后,甚為難堪而再次受傷害,被告本應勇于到案面對,配合警察調查,使案情能盡速明朗,然被告竟遠走他鄉躲避查緝,增加司法人員查緝困難,且于逃亡期間,媒體、社會亦對被告藏身何處、是否已逃亡境外猜測不已,引起社會秩序紛擾,造成社會、司法資源浪費,被告漠視他人性自主決定權、隱私權,已造成社會大眾不良之示范,被告所生危害非輕。”
而在李宗瑞由兩名律師陪著投案時,臺灣社會普遍反感,認為有錢人有特權、太過于高調,甚至懷疑李宗瑞已經消滅好了罪證才會放心大膽地“投案”,認為司法會袒護他。但目前看來,這種情況并未發生。
而另一位富二代葉冠亨醉駕撞人致死案,也在不久前作出一審判決,他因為嚴重罔顧公眾交通往來安全,被重判6年,創下臺灣地區酒駕致死案件判刑最重案例。
盡管許多民眾對這個判決非常不滿,認為李宗瑞都要坐二三十年監獄,葉冠亨害死了三條人命卻只需要六年。不過,這是臺灣地區“法律”本身對醉駕的量刑問題,絕沒有對富二代的特殊優待,相反,葉冠亨是被判得最重的——葉冠亨、李宗瑞等人的案子,起碼讓人看到經濟、貧富上的差距,絲毫沒有影響到司法這個社會最后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