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短的30年中,中國從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轉變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快速的增長帶來了長期的環境、健康和社會成本,其他國家應該對仿效中國模式持謹慎態度。”美國對外關系委員會全球衛生部門高級研究員黃嚴忠提醒道。籠罩北京和其他城市的煙霧阻礙了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并會帶來長期的健康問題。快速的工業化發展加上不健全的監管制度,使得40%的中國湖泊和河流受到了嚴重污染,在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有四分之一的人口無法獲得安全飲用水。根深蒂固的腐敗現象和擴大的不平等狀況帶來了更多的挑戰,削弱了政府作出犧牲、制定解決方案的政治意愿。富人將財富和家人轉移到了國外,這表明他們對中國的未來和政府并沒有什么信心。作者認為,國內的諸多挑戰應該成為中國領導人需要考慮的重中之重。
中國從世界最貧窮的國家之一發展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是注定要留名史冊的。但是歷史也會記錄下中國人由此付出的、以及在未來歲月里將繼續付出的沉重代價。
在全球經濟低迷的背景下,中國經濟穩步上升,這使得中國領導人有底氣宣稱對其發展模式具有“堅定的信心”。與此同時,中國看似強大的威權資本主義也使得一些美國學者相信,該模式提供了一個可行的西式民主的替代方案。亞洲專家約書亞?庫蘭特茲克(Joshua Kurlantzik)認為,中國體系在很多方面都造成了“自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初期共產主義和法西斯主義興起以來,對民主資本主義最嚴峻的挑戰”。
與這種神化的中國形象相反,過去十年中中國出現了重重危機。中國龐大的經濟和人口規模使健康、環境和社會方面的挑戰更為突出。
以空氣污染為例。在中國北部,不超過2.5微米的顆粒物(或PM2.5)——這是一種最為有害的有毒煙霧的濃度已經達到了世界衛生組織允許的最高級別的40倍。這種空氣污染會帶來嚴重的健康后果:2010年世界衛生組織和一些大學做了一項研究,發現中國室外空氣污染已經導致120萬人夭亡,幾乎占到了全球總量的40%。根據德意志銀行最近的一份報告,到2025年,中國的空氣質量會惡化70%——燃煤廢氣以及車輛和工業廢氣不斷增加,2013年,兩者產生的PM2.5空氣污染物占到了總量的85%。
中國龐大的經濟規模使健康、環境和社會方面的挑戰更為突出。
水污染是中國經濟飛速崛起需要付出的另一個代價。由于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和對化學品處理方面的不善監管,中國有70%以上的湖泊和河流遭到了污染,其中有接近40%的河流受到了“嚴重污染”。接近四分之一的中國人缺乏安全的飲用水。世衛組織最近估計,中國每年有接近十萬人死于與水污染相關的疾病。
3月,黃浦江中發現了大約兩萬頭死豬,這加劇了人們對食品安全監管方面的擔憂。中國研究人員2011年發表了一項調查結果,估計每年有超過9400萬中國人會患上細菌性食源性疾病,其中大約有8500人死亡。這些數字可能低估了中國的食品安全危機,因為由食品污染引起的健康問題的統計數據往往是被排除在外的。2011年南京農業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中國銷售的大米中有10%含有過量的鎘,一些研究人員估計,多達70%的中國農田被有毒化學品污染了。工業化和農業生產中對有毒化學物質的廣泛生產和消費污染了水源、空氣和農田,導致了多達四百個所謂的“癌癥村”,這些地方癌癥的發病率異常地高。總體而言,相比30年前,中國的癌癥發病率增加了80%。
快速增長是有代價的。
經濟的快速增長是有代價的。伴隨著近期的經濟繁榮,中國的貧富差距也拉大了。
過去幾十年的經濟繁榮也一直伴隨著貧富差距的擴大。中國西南財經大學的一份報告顯示,2010年中國的基尼系數為0.61——基尼指數在0到1之間,數字越大,表明不平等程度越高。經濟快速發展引發不平等現象加劇,這也是正常的,不過中國的不平等程度堪比菲律賓和俄羅斯,相比日本、美國和許多新開放的東歐國家差多了。王小魯是北京一家獨立的國民經濟研究所的經濟學家,他的調查顯示:據估計,中國最富有的10%的人的收入是最貧窮的10%的65倍。高度的不平等現象增加了中國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險性,即發展水平停滯在低于先進經濟體的水平。更糟糕的是,如果政府不能解決這一社會危機,那么弱勢群體與少數掌權階層之間可能會出現對立狀態。
中國根深蒂固的腐敗現象加劇了現有的社會政治危機。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轉型創造了新的機遇,使腐敗現象與過去幾十年相比更為普遍。十余年前,兩位著名的中國學者認為,約有80%的中國政府官員存在腐敗行為,現在這種情況并沒有好轉。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保守估計,中國每年的腐敗成本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左右,大約為2000億美元。與格里希阿密特體制(Greshamite system,獎勵不良行為,使得良好行為越來越少)相類似,中國的腐敗現象幾乎觸及到了社會的每一個部門和每一個成員。2011年10月進行的一項全國性調查顯示,約有82%的受訪者認為,中國在過去十年中經歷了重大的道德滑坡,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認為,遵守道德標準并不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
社會政治問題威脅著中國取得的成就和其全球的領導人角色。
3月,習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就國家發展道路問題進行了討論,他說道,“鞋子合不合腳,只有穿鞋的人自己知道。”經濟發展的社會成本越來越難以接受,就連那些從快速經濟增長中獲益的人也認為,現有模式不再適合中國了。1月,北京被厚厚的有毒霧靄籠罩著,一位在北京出生和長大的女演員寫道:“移民潮和各種誘惑都不足以讓我離開這個可愛的城市。但是今天,有個想法一直在我的腦海里盤旋:以后我會去哪里安度晚年呢?”
政府呼吁人們對現有體系持有更多信心,但是并沒有得到中國新富們的響應,他們用腳投票,選擇了移民。中國銀行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凈資產6000萬人民幣(或1000萬美元)的富人中已經有14%選擇了移民,另外有46%的人也對搬遷持積極態度。對現有制度缺乏信心,也可以從金錢外流現象中看出來。雖然中國對資本流動進行了限制,但是過去十年中,還是有多達3.72萬億美元的數額流出了中國。
顯然,深刻的社會政治問題正在威脅著中國取得的偉大成就。中國如果不能解決這些無法估量的,甚至不可逆轉的社會發展成本問題,那么中國在國際體系中發揮領導作用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而中國認為那是其應有的位置。舉個例子,如果中國人沒有清新空氣呼吸,沒有安全的水來飲用,也沒有未受污染的土壤供其生活和耕作,那么中國要再創其偉大成就是很難想象的。因此,中國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發展模式,將解決國內的社會政治問題作為重中之重。不幸的是,中國崛起的誘人故事可能會蒙蔽人的眼睛,讓人看不到此中黑暗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