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已經上報了申請公募牌照的資料,一切都等證監會的許可。”上海一家券商資管公司告訴《投資者報》記者。
根據規定,自6月1日起,券商資管的大集合產品將正式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券商可以發行公募產品。
但由于證監會遲遲沒有出臺相關細則,券商獲得公募牌照的時間還未有定論。北京一位券商資管負責人告訴《投資者報》記者,按照目前的情況,最早到三季度末,券商才能發行公募產品。
等待相關細則
“令我們著急的是,雖然已經將申請公募牌照的資料準備好,但相關配套細則尚未明確,我們還都在等待。”上海一家資管公司市場部負責人告訴記者。
6月15日,《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管理辦法》、《證券投資基金服務機構業務管理辦法》、《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監督管理辦法》等三部管理辦法的征求意見稿均已結束征求意見。
上述負責人告訴記者,在這些征求意見稿中,券商控股基金管理機構中的同業競爭問題、私募機構外包部分后臺職能等問題都有望得到解決。若相關征求意見稿能夠正式推出,則將大大加快包括券商在內的各類機構申領公募基金業務牌照的進程。
上述北京券商資管負責人則相對樂觀,基金公司發行產品至少需要一個月審批時間。
目前,很多券商資管公司的架構、人員配置以及產品設置都是按照基金公司來配置的,因此監管層令槍一響,多數券商能很快地發行公募產品。
“我估計最早在三季度末能發行公募產品。”上述北京券商資管負責人稱,至于到時,是選擇一家作為試點,還是一批作為試點,現在還不清楚監管層的意思。
值得一提的是,有不少券商已經有所行動。5月23日,興業證券公告稱,董事會通過了《關于申請開展公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業務的議案》,公司將向證監會申請開展公募業務資格。
5月25日,長江證券也發布公告稱,公司通過了《關于開展公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業務的議案》。
不僅如此,中信證券、國泰君安、光大證券、東北證券、海通證券等證券公司的公募基金管理業務申報資料也都已經準備完畢。
“兩條腿走路”
“也并不是所有的券商都樂意去發行公募產品。”上述北京人士表示,除了獲得牌照需要一定的門檻,更多的是考慮投入產出比。
發行公募產品,不僅需要投研實力,還需有銷售能力。過去集合理財產品的銷售多集中在營業部,銷售能力關系著整個公司的發展,這些都需要公司大量的投入。對于小券商來說,沒有能力配置,所以干脆放棄公募牌照,專心地發展小集合和通道業務。
通道業務即資金池業務,券商開展類似信托的業務,賺取通道費用,門檻低,好操作,收入也很可觀。
最近,差點卷入10億元虛假套資案件的上海證券就是一個典型,當然這是一個激進、失敗的例子。
上述北京人士認為,券商資管有兩條道路,一條是類公募;一條是類信托。類公募,即申請公募牌照,發行公募產品;二是走信托業務道路,除了基礎的通道業務,還包括專項計劃、資產證券化等等業務。
值得注意的是,券商資管轉型公募產品也面臨很大的壓力。公募市場被眾多老牌基金公司占據,再加之資本市場持續多年熊市,如何發展,取得投資者的信任,是一個大難題。
“我們有壓力,但是這也是券商的機遇。”上述北京人士說,事實上無論想與不想,券商都必須直面財富管理領域的激烈競爭,如果自己主動放棄公募牌照,面臨的局勢或更加被動。
搶發大集合
6月1日是一道分水嶺,很多券商都在之前搶發大集合產品,以期望獲得原有產品的入門憑證。
“北方一家券商匆忙上線一只產品,僅一周時間就匆忙結束了募集期,目的也是為了趕在6月1日之前。”一家公關公司的負責人如此告訴《投資者報》記者。
根據同花順iFinD統計顯示,今年以來,在大集合停發的預期下,這一勢頭愈演愈烈,新成立產品704只,規模劇增1114億元。
在期限的最后5月份,券商更是不遺余力地發行新產品。5月份一個月,就發行440只產品,募集金額596億元;而前4個月的發行量分別為18只、75只、151只以及181只。
其中,海通證券最為瘋狂,5月份一共發行了42只產品。華融證券、華安證券、招商證券超過20只。
眾祿基金研究中心分析師王晶表示,這些券商,不乏為獲取公募資格而沖規模者,例如今年以來,恒泰證券新成立產品16只,資產規模也從12億元激增至129億元,申銀萬國新發產品16只,規模從4億元增加至89億元。相同的,華融證券、華安證券、東興證券等券商的規模在經過半年備戰后均沖過20億元的門檻。
當然,在搶發大集合的隊伍里,還有一批券商是沖著大集合靈活性的特性,或者擔憂新政實施后公募資格申請的不確定性等因素而搶發。譬如集合產品規模已高于20億元的券商,東方證券、招商證券、安信證券、國泰君安等等。
除此之外也不乏“淡定者”,財富證券、聯訊證券、國盛證券等均沒有發行新產品。
6月以來雖然停止了大集合產品的審批,但公募產品也遙遙無期,在這段等待時間。券商只能在積極發行小集合產品,6月份一共有118只小集合產品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