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l in May and go away。”
這是華爾街投資者頗為相信的投資智慧諺語,翻譯成中文的大意是,“五月清倉離場”,也被稱為“五月投資魔咒”。
5月下旬以來,國內外股債市同時經歷了今年以來最大的修正,在有17年海內外投資管理經驗、現任景順長城固定收益總監的汝平看來,這實屬近年罕見的現象,也正應證了“sell in May and go away”。
但無論是固定收益團隊還是股票投資團隊,似乎都沒有那么悲觀。汝平在6月下旬接受《投資者報》專訪時表示,短期資金問題推動造成利率上升的問題解決后,債市比股市更有表現機會,他建議投資者應買入并持有那些投資于國債或金融債等安全性資產配比較高,或是以高評級信用債為主的穩健型債券基金。
債市判斷中性偏樂觀
進入6月,商業銀行間違約、貨幣基金可能“爆倉”的傳言甚囂塵上,資金面緊張程度與2011年三季度接近。
在汝平看來,造成資金面緊張的原因,包括以下幾點:
其一是前期對外匯管制使得熱錢流出,加之美國經濟復蘇、QE3退出預期加快等,加速了美元從新興市場國家流出;二是4、5月份上繳財政存款規模較大,企業所得稅申報繳納基本在5月左右;三是5月末的月末因素和6月初的節日因素加大了對資金的需求;四是金融機構杠桿普遍較高,銀行的表外理財業務規模大,券商、基金的杠桿比例普遍在高位;五是央行僅僅暫停了央票發行和逆回購,近期地量發行中票顯示貨幣政策中性偏緊,由此引發投資者對資金面寬松的預期下降。
未來資金面是否持續收緊?汝平認為,這取決于央行對金融風險控制和容忍經濟放緩程度二者的態度。
“預計度過6月末、7月初銀行沖存款和上繳存準后,資金面將有所緩解,畢竟央行的貨幣政策很大程度上也要考慮經濟增速指標。對債券市場而言,回購利率將有所上升,杠桿交易的回報將有所下降,但基本面仍有利于債市,對下半年債市我們持中性偏樂觀的判斷。”
把握宏觀付諸量化
債券產品和宏觀經濟聯系緊密,從事債券投資對宏觀經濟的把握至關重要。“做債券投資,需要關注宏觀經濟的方方面面,比如信貸的松緊、資金面動向、貨幣政策等等。”
汝平舉例說,宏觀調控和政府政策的不確定性往往是影響債券市場收益和風險的因素。經濟本身的運行可以通過經驗和模型進行預測,但政府出于調控的目的出臺的措施不確定性更大,因此需要對這些影響宏觀經濟的政策變量做及時的跟蹤和反應。
同時,做債券投資不僅需要對國內宏觀經濟有深刻的理解和判斷,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的加深,債券市場還表現出對全球重要經濟體的高度敏感性,因此,對全球經濟數據的跟蹤日顯重要性。
“現在全球金融市場的資金流動非常頻繁,各國貨幣政策會通過全球的資金流動互相影響,所以債券投資不再只需考慮一國的投資環境,更需要有全球視野。”
記者注意到,對汝平而言,對全球經濟的把握可謂是輕車熟路。履歷顯示,汝平有15年海外證券從業經歷,自1996年起即在美國摩根士丹利投資管理公司從事債券投資工作,多年來涉獵全球多個區域的債券市場。
同時,汝平對國內債券市場亦有相當的熟悉程度。2010年,汝平回國在基金公司從事債券投資,管理的債券產品有優異的業績表現。
汝平認為,把握海內外宏觀經濟是從大處著眼,而具體到操作層面,債券投資對細節的要求實際很高。“債市這些年經過擴容后增加了不少債券品種,投資其中需要更嚴格的篩選,對個券研究的要求提高了。同時,債券管理的特點之一是‘非常’數量化,差之毫厘謬之千里,要求債券管理者對數據非常敏感、細心。”
重在風險控制管理
多年來從事債券投資管理,汝平認為他最大的感悟是“債券投資管理的核心是風險控制”。他強調風控意識應體現在債券投資的每個環節。
“首先在宏觀上,債券行情對宏觀形勢,資金狀況等反應非常靈敏,這就要求在管理中全面考慮各種可能的風險。如上所述,基金經理需要對相關宏觀經濟變量,比如CPI、PMI、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等做到非常及時的跟蹤。”
具體在操作層面,則是對債券的信用風險、利率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的控制管理。
汝平透露,他管理的固定收益團隊在團隊建設、風險監控以及流程管理等方面都有自己的體系和機制,如通過久期管理和限制放大操作等措施來控制利率風險,除參考外部信用評級外也建立了自己的信用評價體系,并通過分散投資原則來控制信用風險。而在流動性風險方面,嚴格監控類別資產集中度、單支債券集中度和流動性比率等指標。
汝平希望自己管理的固定收益團隊在操作上借鑒海外經驗,對風險有更嚴格的控制流程,同時,堅持穩健投資的原則,在收益性、流動性和安全性之間尋求最佳平衡,注重長期的穩定收益。
具體到目前市場層面,短期看,數據顯示國內經濟生產和需求狀況不佳,但經濟持續走穩。隨著QE退出預期漸強,近期海外人民幣NDF已開始有轉向趨勢。加上銀監會排查違規票據業務的進行,債市資金面有所收緊,汝平認為策略上應保持相對謹慎。
長期看,汝平對債市發展很有信心,從整個市場環境來看,“中國債市規模還不夠大,占GDP的50%左右,發達國家基本都達到100%甚至更高。不少投資者已有風險意識,未必要高風險高回報,更需要一些穩定回報的產品。國家政策也支持債市發展,空間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