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接到中介電話通知,房貸暫時辦不下來了。但錢交不上,會有20%的違約金,這讓工薪階層的我們情何以堪。”正在換房階段的韓女士和其愛人焦躁不已,而他們手里的房子找到了買家,買方也是貸款,恰巧也碰到同樣問題。
在IT領域工作的韓女士不懂金融,她從未想過Shibor(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這種“很學術”、“很專業”的東西,有一天會和自己的生活聯系在一起。“我們小百姓招誰惹誰了?”韓女士說。
距離“6?20”Shibor利率飆升已經過去一周,但其影響正從銀行向其他領域擴散發酵。
銀行資金總動員
資金難覓,首當其沖受到影響的自然是銀行,他們必須找夠資金,補上缺口。于是從最初的交易員上躥下跳找資金,到高管出馬尋資金,最后再到銀行全體員工總動員,通過各種方式拉資金。
拉資金的手段多樣,但萬變不離其宗,根本還是用高回報吸引新的資金。
提高理財產品收益率是第一常規做法。現在很多銀行發行的短期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已然超越長期理財產品收益率,完全與投資原則相背離。
比如中行6月27日發行的31天期限“中銀債富ZYZF2013270-1期”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高達6%,資金起步為10萬元;而“中銀債富2013167期人民幣理財計劃”期限為182天,起步資金同樣是10萬元,但預期年化收益率卻為5%。
長期理財產品沒有短期理財產品收益高,“中銀債富2013167期人民幣理財計劃”不怕發不出去嗎?秘密就在于這個產品發售期較長,一直到7月8日,彼時已經過了繳納準備金時間,收益率水平整體還是會下降,這個產品7月5日前不好賣,但7月5日后問題就不大了。
事實上,6%的收益率在同類理財產品中,并不算最高的,一些小銀行的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不少超過7%。
第二常規做法就是高息攬存,許諾客戶若干量的資金在沖完時點后豐厚回報,包括現金回報和附帶禮品饋贈。
同時,想法設法留住存款。
“我要轉賬50萬居然都給我拖拖拉拉的。”一位朋友不滿的抱怨。因為是幾乎所有銀行都在攬存,或因為回報,或因為人情,客戶都有可能轉移資金,銀行所做的就是守住原有存款,再新拉資金。
這樣的難度不言而喻。
此外,在面對上述優厚的收益時,不僅個人客戶被吸引,機構也不例外。
“將資金借給銀行,至少也有個8%~9%的年化收益,現在其他哪個投資渠道能有如此高,而且相對保險的回報?”一位險資管理人士向《投資者報》記者表示。
貨幣基金很受傷
6月24日,《投資者報》記者獲知中國人壽正大規模贖回貨幣基金,之后有媒體報道中國平安也在大規模贖回貨幣基金,贖回的資金一部分用來到股市抄底,另一部分則流進銀行間市場。
某基金公司人士稱旗下貨幣基金近期曾出現單日18億元的贖回。巨量贖回的結果自然是對貨幣基金業績直接的損害, 據Wind資訊數據顯示,6月21日,有兩只貨基萬份日收益分別為0.0178元、0.0121元;6月24日一只貨基為0.021元。這些收益水平僅為平日正常水平的1%左右。
業內人士表示,萬份日收益0.01元至0.02元的現象,說明貨基虧損賣出了大批債券,但現在還沒有出現貨基收益為負的情況。
另外貨幣基金突然面臨“大失血”,自身流動性也暫時告急。由于不少貨基此前準備的流動性并不足以應付短期的贖回潮,他們被迫不計成本拋售持有的債券,加上貨基持有的不少協議存款到6月底才能到期,而提前支取協議存款又被銀行拖延,這使得貨基流動性明顯吃緊。
據坊間傳言,為了提前支取協議存款,由于銀行千拖萬拖不兌付,有基金公司和銀行鬧的臉紅脖子粗,基金公司最后氣急甚至揚言稱要“法庭上見”,最后銀行才不得不兌付。
此外,“錢荒”影響還無可避免地波及到股市。
在銀行股的拖累下,滬市指數失守2000點,最低跌至1849點,截至6月27日收盤,收在1950點。
融資成本被抬高
一覺醒來,突然發現車貸、房貸都不能做了,連資金轉賬都變得困難。部分銀行暫停個人貸款,并稱要到7月15日才恢復。
“錢荒”已經波及到了普通人的生活,和開頭韓女士的遭遇類似,不少需要銀行貸款的人被打個措手不及。
而銀行貸款收緊,對于本就“缺血”的小微企業來說更是雪上加霜。更嚴重的是,如果資金緊張局面繼續深化,會抬高社會融資成本,讓小微企業難以承受。
不過,興業銀行行長李仁杰認為,目前這種現象是不可持續的,是階段性的一種特殊現象。
“如果高利率長期持續下去,則國債發不動,國開行債券發不動,農發行債券發不動,這幾年蓬勃發展的銀行間市場直接融資工具也發不動。如果真的是這種情況,我覺得會嚴重影響到國家宏觀經濟的穩定,也會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因為它一定會影響各家銀行貸款的定價。”李仁杰這樣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