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倫敦Barbican博物館舉辦了一個叫“雨室”的展覽:一個房間,水從天花板各處灑下來,但進入里面的游客不會被淋濕,因為天花板上面會有傳感器檢測到人所站的位置,關掉他們頭頂的龍頭。這是項有趣而聰明的交互藝術,所以很受歡迎。
這個展覽開放的那會兒,我在Twitter上時常見到人們站在雨室中的照片,標題通常是“雨室@Barbican”,當然,還有能證明他們確實到過那里的位置信息。
這些看起來都長得差不多的照片讓我開始想,關于這個體驗他們真正想表達的是什么?顯然,他們不是在同關注者分享什么奇珍異寶,也不是想要給出對這些藝術作品的獨特見解。說起來,他們只是覺得他們應該分享,不是那種與親近的人分享快樂時光的那種分享,而是“告訴世界我在做一件事情”的那種分享。
分享更像是在“吹牛”
我剛剛在新加坡待了一個月。最初的幾個星期,我總覺著得要讓家里那邊的人知道我在干嗎,就得多拍點照來證明,比如那些吃過的異國佳肴和看到的風景。如果不把它們數字化存儲到猶他州的某個數據中心,好像它們就會變得無關緊要。
我發現我拍照純粹是為了表達我在歡度美好時光,這樣我在倫敦的朋友坐巴士回家的時候,就可以在他們的手機上看到了。
想要同你關心的人分享體驗是很自然的,如同傳統的明信片所傳達的意思,“要是你也在這兒就好了”。但我總覺得我們之所以要在社交網絡上分享,似乎卻有著更詭異的原因。其實那根本不是分享,更像是“吹牛”。
每次我們登錄Facebook或者Twitter, 總能看見大家似乎都過得挺開心。這當然不是真實的生活,人們通常只會愿意貼出“好東西”,而避而不談那些無聊、糟糕或是深沉的玩意。
撇開浮夸不談,這種偏好會使得我們下意識里感覺,好像其他人都過得比我們好!我們試圖通過精心修飾自己的生活,顯得我們一直過得很開心,在做著重要的事情,以此來攀比。久而久之甚至形成了條件反射:每當有什么好事發生的時候,我們一定得廣播給越多人知道越好。
時代的詛咒
網上有很多“Facebook會給你帶來危害因為XXX”的文章,但我試圖談的是一種使用幾乎任何網絡服務都會產生的心態。這是這個時代的詛咒。
我們拿著那些數碼工具,把身邊這樣或那樣的數據一股腦抓下來,然后實時傳輸到親戚、朋友或是過去八年里認識的每一個人那里。
我們對現實的感覺變得越來越弱:吃飯時,我們更關心Instgram哪個濾鏡效果更好看,而不是面前的菜到底好不好吃。我們仿佛變成了好奇號火星探測車,在周邊環境里轉來轉去,盲目地上傳著數據,而失去了探求意義的能力或愿望。最終,我們外化了我們整個生活。
想讓世界知道你在做什么其實不是什么大錯,但是當你機械地把你的生活張貼到網上時,你變得不再像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而更像一個棱鏡,把周遭的光影反射到“云端”,同其他人的光影放在一起。你變成了操作手機的手指。
要知道,當你把體驗分享到網上時,它們并沒有變得更好;相反,你會更容易受到干擾,因為你把更多的精力花在怎樣潤色它們,以給他人更好的印象。
內化你的體驗
對于某件事物的體驗,你可能與其他人的相似,但它更應該是獨特而不可復制的。所以,學著內化你的體驗。寫點超過140個字符的文章描述你的體驗(甚至用真實的紙筆)。畫一幅畫描繪你的體驗。跟你的朋友面對面談論你的體驗,說說它給你帶來的感覺。
當你不再用社交網絡上關注你的人的視角來看待事物時,這些體驗才真正變成你自己的。你解脫了自己,不再有不必要的負擔,別總想著讓別人知道你在干什么。
你可以讓體驗變得更有意義,因為是你本人在那里,看到了那些畫面,聽到了那些聲音,聞到了那些氣味,而不是因為透過手機里半英寸不到的鏡頭拍下了照片。
(文章選自jshakespeare.com,譯者:Kyma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