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段歷史記錄一座城市,一段回憶勾勒一座工廠。上世紀的口號標語和遺棄的陶瓷工藝,不僅印著那個時代的烙印,還保留著老一輩陶瓷工藝者的似水年華。建于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南通陶瓷廠,雖然只存在了短短的幾十年,但在工業大發展的今天,在老一輩南通人心中,依然有著些許繾綣的留戀。
1958年8月,由南通市政府創辦的南通陶瓷廠成立了,它主要負責南通和周邊城市的市民生活需求。58年退伍的陳錦榮和其他20位退伍軍人一起被分配到陶瓷廠工作,他們是廠里的第一批工人。陳錦榮作為工藝品車間主任,主要負責新產品的開發。他告訴記者:“在陶瓷廠工作的這些年,是我一生中最難忘的記憶。”
當時,由于南通沒有好的原材料,只能從東北、蘇州等地,通過船和火車等交通工具運來礦石。瓷器上的圖案花紙也是陳錦榮他們從每年一次的景德鎮訂貨會上挑選的。
工人們先把礦石磨成比面粉還細的粉末,然后和其他配制的材料一起攪拌,用1300度左右的高溫燒成白色瓷坯。坯子燒成后,把圖案花紙貼在陶瓷上,貼好后用酒精磨平,等到它不起泡了,放在1000度高溫的爐子里燒,然后上釉,再放到爐子里燒,直到花紙徹底和白坯融合。
隨著經濟的發展,陶瓷廠慢慢擴大規模,從開始的21人發展到后來的1000多人,這在當時可是不小的規模。陳錦榮告訴記者:“當時是流水線生產,有專門的石膏模具,只要把原料配好磨成漿,直接把漿倒進模具就能成型,坯子就能出來了,然后燒制。”規模的擴大帶來了產量的增加,當時的陶瓷廠,一天就能生產幾萬只碗。巨大的年產量,見證了當年的輝煌。
文化大革命時期,由于廠里的工人都去參加運動,陶瓷廠曾停產一段時間。直到南通市革委會成立后,陶瓷廠又恢復了正常生產。
文化大革命以前,陶瓷廠以生產碗、茶杯為主,還有各種動物形狀的工藝品。文化大革命后期,陶瓷廠以生產毛主席徽章和碗為主,其中毛主席徽章就有幾十個品種。
徽章正面的字是當時的一些口號,而背面是印章式的落款。陳錦榮笑著說:“在當年,男女老少胸前能佩戴一枚瓷質的毛主席徽章,這是一件很時髦的事情。”現在還有很多古玩愛好者特別親睞瓷質毛主席徽章。
由于南通陶瓷廠生產工藝普通,景德鎮等大批陶瓷產業園區的興起壯大,南通陶瓷廠面臨嚴峻的考驗,最后在1996年倒閉。
倒閉后的陶瓷廠荒廢了很久,后來被一家房地產公司買下,建成了現代化小區。而當年生產的那些瓷器,也已經散落天涯。
南通陶瓷廠不僅是這個城市的記憶,更是那個特定年代的縮影。它在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創造了精神財富。它記錄了像陳錦榮這樣普通陶瓷工人難以忘懷的人生,成為社會認同感和歸屬感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