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見施玨,她散發著一種宜古宜今的氣質,美得溫潤脫俗,爽朗的話語中,帶著南通女子的豪氣。在過去的幾年光景里,她的當代藝術陶瓷收藏規模,在滬上首屈一指。如今,在其發起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金會平臺上,她的團隊致力于推動中國當代陶瓷藝術的發展。
在施玨的鳳歌堂文化傳播公司內,一幅當代瓷畫作品《藏魂》,色彩斑斕,氣象萬千,彌漫著濃郁的藏地風情。在這個古色古香的空間里,觸目所及都是當代藝術陶瓷的身影。這些還只是她收藏中的冰山一角。
“陶瓷藝術有它獨特的魅力。它的語言之美,器型之美,釉色之美,以及經過窯火之后的變化之美,都能令人贊嘆不絕。”說起陶瓷,施玨總有道不完的情感。
施玨的外祖父就是景德鎮人,20來歲時定居上海。當年,外祖父與外祖母結婚時,專門回景德鎮定制了一套品質上乘的瓷器。后來,這些瓷器伴隨施玨的母親一起嫁到了南通。施玨從小觸碰著它們長大,對瓷器也積淀了深厚的情感。
如今她偏愛收藏當代藝術陶瓷。“每一位當代陶瓷藝術家都有他特別的藝術語言,都有他獨有的思想和情感。所以,我所收藏的每一件作品,都能讓我為之感動。”施玨說。
憑著對瓷器的濃厚興趣,從2005年開始,施玨陸續收藏起當代藝術陶瓷。2011年,看準契機的她,嘗試市場化運作模式。
“近年來,景德鎮的當代藝術陶瓷,形成了一個爆發式的發展狀態,它們已經逐步走向高端收藏市場。就從上海藝術博覽會的情況來說,從前年開始,景德鎮藝術陶瓷已經占據四分之一的展位。未來,這個市場還會有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一個專業的團隊是市場化運作的基礎。施玨的團隊由藝術品經營管理專家、藝術家等專業人員組成,對當代藝術陶瓷市場具有很強的判斷力。最初,他們也經歷了一個系統的梳理過程,通過走訪了眾多藝術家和藝術經銷商,了解當代藝術陶瓷的市場,并最終形成自己的運作策略。
2012年5月,施玨的團隊在上海游艇會策劃承辦了一場名為“靈蘊景德”的當代陶瓷藝術雙年展。這次展覽匯集了景德鎮諸多當代陶瓷名家的四百余件力作。其中,王錫良、張松茂等國家級大師的作品就有百余件。展覽以最為完整的面貌呈現出當代瓷都的陶瓷藝術,并在當代藝術陶瓷市場形成一定的影響。
這次展覽所有的展品,都被一一錄于《靈蘊景德——當代陶瓷藝術雙年展》叢書。這套叢書由施玨親手設計、編輯。封面“靈蘊景德”四字由范曾題寫。翻開這三本厚厚的書,其中的作品或深邃,或簡潔,或雄渾,或清新,題材不一,姿態各異,情趣萬千。
2013年1月,施玨將“靈蘊景德——當代陶瓷藝術巡展”帶到津門。2013年4月,施玨又在上海鳳歌堂展廳舉辦了一場“紅色記憶——60/70/80年代瓷器展”,另辟蹊徑地展示了中國特定歷史時期景德鎮陶瓷作品的獨特藝術風格,在業界刮起一陣“紅色”旋風。
“我們的資本介入,對景德鎮的整體藝術氛圍起到了一定的沖擊,對景德鎮藝術陶瓷市場也起到了一定的盤整作用。”施玨介紹說,幾位頗具實力的景德鎮陶瓷藝術家,此前一直聲名寂寂,通過施玨團隊對他們的評估和推動,如今在收藏市場都有不錯的表現。
施玨團隊的運作平臺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金會。這是個民間機構,由她發起,承擔著保護、傳承、推廣和發展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職責,對傳統服裝、織繡、明清家具、民居、竹木牙角雕刻以及其他國家級非遺手工項目進行收藏和保護。
“我成長的環境和我看的書,培養了我對中國傳統文化與生俱來的熱愛。”施玨說。
生長在南通的她,童年時住在南通的一個傳統四合院里。父親是一名機械工程師,愛好收藏紫砂壺和古籍善本。母親是典型的文藝女青年。從小就酷愛閱讀的施玨,在上學之前已經認識很多字了。上學后,父母給她訂了《兒童時代》、《少年文藝》等書刊。這些書看不滿足時,她又到圖書館借書看。中學時,她開始讀父親收藏的古籍善本,這一讀便一發不可收拾,中國傳統文化逐漸在她心中生根發芽。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施玨有自己的解讀:“我們要保護的,不僅僅是成品,而且是整個生產、成形的過程。就像陶瓷,我們要保護的不僅僅是那些成品,而且是古人們選取粘土、燒窯、烘焙的全過程,讓一項工藝得以完整的呈現,這才是真正意義的保護。”
當代藝術陶瓷,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金會的一個重要的項目。施玨表示,作為一個文化機構,既要依靠市場運作解決資金流的問題,還要有自己的學術主張和思想,因為這個機構的宗旨是保護和推廣藝術。
明年,基金會將與清華美院教授、陶瓷藝術設計系主任鄭寧,中國美術學院公共藝術學院副院長、陶藝與工藝美術系主任周武教授合作,舉辦一場具有學術探索意義的聯合展覽。這場展覽已于半年前進行策劃。
作為學院派陶瓷藝術的代表人物,鄭寧和周武在工藝技術和藝術精神上都有很高的追求。施玨希望,這個展覽能夠讓人們看到新的美學嘗試,能夠為當代陶藝的發展提供新方向和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