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需要重新審視體育,尤其是自己和體育的關系。
已經有很多人這么做了。在中國,從國家主義的專業體育到觀賞性的職業體育,再到參與性的大眾體育,如一股洪流,體育正回歸他的本源。近兩年來,我一直想通過全體育的內容,來向讀者傳達“體育就是自己運動起來”的理念,未必有什么直接的效果,但顯然順應了時代大潮。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頓悟式地參與到運動中來,并且跟專業和職業選手同場競技。對于業余選手,競技更多的是跟自己較量,超越自我,追求卓越。
也是時候重新梳理一下中國體育了,比如到底誰是第一運動。是足球還是籃球?是游泳還是長跑?是乒乓球還是羽毛球?不同的價值坐標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如果說以前,體育更多注重的是其政治和社會訴求,那么現在,我們更注重的是其普及性和引領性。本期的“第一專題”試圖給出一個答案。我個人的感覺是這樣的,富人崇尚高爾夫,白領爭打羽毛球,草根愛上馬拉松。
我也很愿意追逐潮流,高爾夫和羽毛球都試了試,從AB C學起,入門太難了,干脆跑步吧。跑步,天生就會。
跑步的最高境界,是百米,或馬拉松。很多人把馬拉松4 2 . 1 9 5公里的賽道,看做自我懲罰,我以前也做如是觀,但當自己完成“初馬”,那種折磨中的愉悅,那種駕馭感,妙不可言。不運動的人,永遠無法理解運動的快樂。就算是諳熟規則,癡迷明星,依舊是門外漢。觀賞者被體育駕馭,而參與者駕馭體育。由此上升到哲學層面,就牽扯出你的命運,你的未來。牽扯到你這一生,是否真的活過。
好了,回到形而下,運動不僅能夠健身,還能健腦。而且,就算你從未有運動基礎,就算你是個大胖子,就算你重病纏身,也不晚。
我很反感以高屋建瓴的口吻談體育的價值,尤其是弱不禁風的官僚寶相莊嚴地侃侃而談,就更具諷刺意義。不運動的人,沒資格談體育,沒資格管理體育,當然了,也沒資格做體育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