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2012-13季總決賽敗北,對2013-14季的馬刺是大好事,聽上去是不是很怪異?以下就是理由。
多年以來,馬刺一直在變革。在1999-2007年之間,由于鄧肯的不朽存在,波波維奇需要做的,只是小幅微調。比如,1999年,馬刺是支以鄧肯單打為中心、射手環伺的防守球隊;2003年,依然以鄧肯為軸心,只是更依賴他的傳球,并且增加了帕克的擋拆和斯蒂芬·杰克遜的遠射;2005年,吉諾比利的進攻被大幅度加重,除了鄧肯的腰位單挑外,馬刺也開始依賴雙后場的突襲;2007年,馬刺基本成了一支擋拆球隊,帕克和吉諾比利的進攻份額無限升高,鄧肯只是堪堪保留著首席攻擊手的職責……于是就這樣,拿到了四個總冠軍。
然后是2010年,馬刺開始了改革。
2010-11季,馬刺是支速度+反擊+三分球隊,鄧肯的進攻份額被減到最低,吉諾比利是軸心,結果就是這支球隊過于輕型,2011年被灰熊的內線雙熊搞了個黑八;2011-12季,波波維奇開始加固內線和前場,找來迪奧,選到萊納德,重用丹尼·格林,大量增加無球走位,于是2012年夏天,馬刺的進攻行云流水,橫掃西部,但2012年西部決賽,防守上缺乏延續性,終于被雷霆三位少爺車輪戰干掉,于是波波維奇終于下狠心,任用斯普利特做首發,開始加強防守……每一年,他都在做一些試探性的變化。
而2013年,你可以說,馬刺已經試出來了。他們在西部略無敵手——三輪系列賽里兩輪橫掃,對勇士后四場也占盡上風。比起2011和2012來,馬刺所需動的手術很小:因為,這一路季后賽對他們而言,簡直就是練級。你甚至無法說馬刺老了:2013年總決賽,馬刺整體比熱還要年輕。
2013年季后賽之前,丹尼·格林還需要以下標簽來證明:“又一個咸魚翻身的典型!”“馬刺的體系造就的又一個草根射手!”但現在……我們還需要特意介紹他嗎?

總決賽第五場結束時,他已經被媒體捧為MVP候選了;那場比賽,他射進了個人總決賽第25記三分球——包括在雷·阿倫頭頂一記三分得手,平了后者2008年總決賽22發的紀錄——成為NBA史上一屆總決賽投進三分球最多的家伙。所以如果我是雷·阿倫,在第六場右底角起手前,一定這么想的:
“你小子已經破了我的三分球紀錄……居然還要在我面前拿總決賽MVP!?是可忍孰不可忍!我非攪黃他不可!”
當然,他的問題也很明顯。波波維奇說他和鮑文“只有一個類似點——沒有招式,只會射!”過了點,但確實:他單防不錯;他有后場籃板嗅覺;他的兩翼空位三分球見血封喉;他能做許多小碎活,把數據欄填滿,但他的進攻除了定點投籃,就是反擊扣籃和弱側突進拋射——他甚至沒有貝里內利那樣的無球走位。
但這些已經夠了。實際上,2013年季后賽,算是給他的一個定位之旅。他明白了自己的角色,你沒必要逼迫他再去做其他。對馬刺而言,兩大利好:
A 經過總決賽后,馬刺和格林都已經心里有數:他的三分球將是一套流水線的得分方式。總決賽經驗是最好的強心劑。
B 當然,你會考慮到:這家伙總決賽前五場隨心所欲之后,最后兩場合計11投2中。因為他本是個刺客,如今走到了明處,露了相,自然會被緊盯。但連帶效應是?第六場,鄧肯30分17籃板,萊納德22分11籃板,倆人合計7個前場籃板;第七場,鄧肯24分12籃板,萊納德19分16籃板,倆人合計8個前場籃板……為什么呢?因為熱把先前用來包夾鄧肯和保護后場籃板的氣力,鎖在了格林身上。
一個無名射手的作用,是關鍵時刻刺客般投進三分球;而一個成名射手的作用,是讓對方驚懼,然后為隊友制造機會……前一個是戰術跑完之后的終結者,后一個可以作為戰術齒輪的一環;馬刺從來不缺刺客,但總是缺個成名射手,來豐富戰術。而現在,格林儼然已經是個能嚇到對手特意做調整的成名射手了。
和丹尼·格林一樣,上季季后賽成就了卡瓦伊·萊納德。季后賽之前,圣安東尼奧之外的媒體還需要渲染“很棒的小前鋒,馬刺體系里培養出的沉默新人,雖然低調,但真的很強噢”,而周遭的心態基本是:“好吧好吧,據說他是不錯,不過馬刺的體系難道不是是個人就能打出來的嗎?”
但經過上賽季總決賽之后,他已名動天下了。和其他在馬刺體系下的角色射手比起來,他有以下幾點不同:
A 除了融合團隊、完成投三分+防守的任務,他還經常能做出些改變比賽氛圍的事。比如,馬刺在客場,對手聲勢方起,球迷人來瘋喊成一片時,他會打出一個球——通常是:亂軍里抓到后場籃板,根本無視倒在腳邊的雙方隊員,一條龍推進上籃;或者是一伸手斷下球,反擊扣籃。然后他若無其事冷著臉回半場時,球館會像電視消了音一樣靜。嗯,如果我是對方球迷,會這么想:“等等,馬刺好像還沒完,這小子做這些事兒時顯得胸有成竹呢。”
B 他能夠像許多明星那樣,在戰術跑壞時,依然完成得分。依靠的通常是一個匪夷所思的內切,或者一次大膽的三分球。
C 關于以上兩點,多說一下。年輕球員里,內切襲籃方面能和他相比的只有托彼亞斯·哈里斯和戈登·海沃德,就這兩個,別無其他。而且他的胳膊長得,讓人懷疑他每張照片都被PS過。下次他上演招牌的“彎腰從地板上抄起球急速推進扣籃”時,稍微注意一下好了:他簡直是略一低頭,手就能摸到地板球,就這么恐怖。
D 最重要的一點:他是全N BA最叵測的人。鄧肯經歷多年風雨之后,也開始經常玩表情游戲,但他沒有。他的肢體語言基本包括盯著你,或者害羞地轉開頭。你只能懷疑他是個機器人,根本沒有表情肌。
實際上,上季總決賽第六場,他的致命失誤促成了那次傳奇逆轉(罰丟了個球)。在輸掉那場后,我第一考慮的不是“這家伙怎么會這樣”,而是“這小子看上去很害羞,還有點抑郁,千萬別就此留下心病啊”……
然后我們看到了:總決賽第七場,他19分16籃板。
所以:帕克說了,萊納德本季或下季,會進全明星;所以,波波維奇說了,他應當成為帕克、吉諾比利和鄧肯那樣的王牌球員。在最近的經理年會上,他被兩位經理認定是聯盟最好的外圍防守者(當然,托尼·阿倫還是拿走了11位經理的票)……但這些還不夠。
就在季前賽,我們看到了:
馬刺試圖讓他策動擋拆——他也的確執行了,不只是突破上籃,還負責找空位隊友。
馬刺試圖讓他單挑——他也的確執行了,而且,他夏天顯然用了功,單挑進步頗大。
格林可以安于他的遠射任務,但萊納德沒法安于上季總決賽的表現。他表現已經很好,但這不夠;他需要,也可以,變成一個明星級球員。就像凱爾特人三巨頭當初需要朗多似的。負擔很重,但他和鄧肯就有這點像:無論加多少擔子在他們背上,似乎都無所謂的樣子。
2013年總決賽的第一個轉折點:總決賽第二場后半段,斯普利特被勒布朗硬生生橫空擊落,那一瞬間的斯普利特,是第二場第三節末馬刺的象征:他們無力對抗查爾莫斯+勒布朗的暴力擋拆,面對熱的夾擊顯得慢一拍,爆發力、速度和力量上全面落后。
之后的一串連鎖反應:
勒布朗那記蓋帽,像是撕開皮肉,流下了第一滴血,而熱隊其他人都明白了:斯普利特可以被欺負,于是他們開始瘋狂夾擊斯普利特。
于是從第三場后半段始,波波維奇放下了斯普利特,派上了迪奧。這點當然給馬刺許多利好,比如,迪奧一度用一身油光光肥肉,把勒布朗防得七葷八素。
但這也是一個開始:馬刺從此無法再在身高上壓熱一頭了,而且等于被平白廢了一個輪換。當然,迪奧替下斯普利特后表現神勇,但我們都知道:迪奧可以靠一個江湖郎中式的百寶囊,變出許多偏方來,讓對手上吐下瀉;但如果要他擔當日常醫療事務……你等著掉頭發發胖不孕不育吧。
如是,斯普利特的問題,是馬刺2013-14季的重中之重:他不應當是馬刺的角色球員,或被長期棄置。在此之前,對灰熊系列賽他表現出色,證明面對一板一眼的內線攻防,他應付裕如,但如果僅限于此,他就還是和邦納一樣:特定場合的角色球員。他是首發長人,馬刺防守體系的主拼圖之一,得想法子變得更全天候。說到底,他才是上季馬刺防守提升的關鍵,在所有不需要身體接觸的防守環節——延阻、輪轉、干擾投籃、步伐移動、快速包夾——他都很完美。馬刺得想法子湊出內線輪換。在“斯普利特+邦納不同時出場”、“斯普利特繼續首發,但也要和吉諾比利+貝里內利多配陣”、“迪奧應該經常和貝里內利在一起”這三個前提下,湊出套路來。這是馬刺本季唯一真正的難題,解決了,將產生多米諾骨牌般的良性循環。
2013年總決賽還證明了一個細節,那就是:你無法在吉諾比利身上賭博了。
總決賽第五場,吉諾比利打出了傳世表演,但第六場立刻打出了職業生涯最差的一戰。這兩戰可以作為經典范例放進詞典里,讓世界明白“吉諾比利是個怎樣的球員”。
就在西部半決賽對勇士第一場,他打得一塌糊涂,但最后時刻,他一記三分球成為了英雄。2006年對小牛,第六場他獨得30分讓馬刺挽回賽點,但第七場立刻制造那記世紀失誤。天堂或者地獄,愛他或者恨他。波波維奇的牌始終很穩,只有吉諾比利上讓他總愿意賭一下。事實就是,波波維奇早在2005年就想明白了。
“他讓我相信,你可以做那些怪事、不可預知的事、偶爾脫線,但還是讓積極的事兒發生。無論他做什么,他只想贏,他有喬丹那樣的天生競爭欲。”
但是,自從他2011-12季那次傷后,一個半賽季,吉諾比利只剩下三分手+組織大師這兩點屬性了。你沒法對他要求過高,指望他隨心所欲突破得分。所以:馬刺招來貝里內利,是個好主意:你可以指望吉諾比利成為一個好的組織者,然后由貝里內利來給他解決得分問題。
2013年總決賽給馬刺最后的一個寶貴遺產——總決賽第七場最后,鄧肯懊喪的捶地動作。這是2005年總決賽第五場,他錯失空接絕殺后,雙手捂嘴以來,第一次,如此在比賽里真情流露。懊喪、憤懣、遺憾、不甘,盡在其中。
實際上,整個馬刺隊都為總決賽第六場不甘心。帕克在歐錦賽期間,都承認他在想著第六場;就這件事如芒在背,催著他拿了歐錦賽冠軍。歐錦賽奪冠接受采訪時,迪奧也承認他在琢磨第六場。波波維奇說他經常想著第六場,想到夜不能寐。
馬刺隊史上,不是沒經歷過“神奇的倒霉時刻”。2004年他們遭遇了魚主席的0.4秒,但2005年,他們奪冠了;2006年對小牛七番大戰,吉諾比利最后時刻神奇犯規,但2007年,他們又贏回來了。這像是馬刺的一個保留節目:他們總會遇到神奇時刻,然后下一年就滿懷不甘,“沒理由啊,不行,我們必須再來一次!”
在此之前,他們也許都忘記接近冠軍是件多么刺激的事,但2013年夏天,總決賽的歷程讓整個馬刺的輪換確定了,角色分明了。季后賽里,馬刺可以說是越打越好,遇強愈強。他們的斗志被點燃了,幾乎要成功了,但最后又被熄滅了。這種經歷能讓鄧肯、帕克、吉諾比利們回憶起曾經對冠軍滿心期待時失望的苦楚,能夠給格林和萊納德們來一個失戀初體驗。也就是這種痛苦,會成為他們真正的動力:
誰都不想永遠背著第六場的詛咒老去,而解開這個詛咒,只有一種方式。
所以:雖然2013-14季,西部的對手們依然很強(快船補厚了,勇士得到伊哥達拉了,火箭要崛起了,雷霆只等威少爺歸來,灰熊依然皮糙肉厚),而且未必再如2013年那樣傷病累累,但圣安東尼奧馬刺依然保有他們的優勢:沒有任何球隊的斗志能有他們那樣熾熱灼人,因為他們所經歷的心情起伏,所背負著的痛楚,N BA歷史上都罕有比肩。我們知道,馬刺是靴跟上的刺,用來催馬前進;總決賽第六場魔咒就是這根馬刺,會催著球隊一直往前。
直到拔出來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