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n,just run。”
這是電影《阿甘正傳》里的經典臺詞。當珍妮大聲喊出這句話后,阿甘掙脫了行走輔助器的束縛飛快地奔跑起來。自那一刻開始,阿甘的世界里就只剩下對愛的不懈追逐,為愛而奔跑,奔跑在沒有終點的道路上。正如阿甘所說“從那天起,只要我想去什么地方,我就跑著去!”
跑步不但能夠活躍身體和思維,更容易讓人產生哲理性的思考。美國作家喬治·西恩的《跑步圣經》、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都是這類思考的產物。喬治·西恩在《跑步圣經》里說過:“人們開始跑步時理由各種各樣,但最終堅持跑下去的理由只有一個——找尋自己。”而村上春樹不但是一個“藍調”作家,更是一個常年的馬拉松愛好者,他把跑步已經上升到一種完全哲學的層面。從夏威夷的考愛島到馬薩諸塞的劍橋,從日本村上市鐵人三項賽到希臘馬拉松長跑古道,村上把個人四分之一個世紀里日日堅持跑步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惑付諸筆尖。于是跑步烙上了文字的符號,生命烙上了奔跑的痕跡。正如村上所說:“假如有我的墓志銘,而且上面的文字可以自己選擇,我愿意它是這么寫的:村上春樹——作家兼跑者。”
作為普通的跑者,也可以在跑步中得到諸多的生活啟示。跑步貌似一項極其簡單的運動,其實蘊含了生活中的許多深刻道理。只要做個有心人,就不難在跑步中品嘗出人生百味,從而做一個堅定的生活的跑者。
有一則諺語說道:“在非洲,瞪羚每天早上醒來時,它知道自己必須跑得比最快的獅子還快,否則就會被吃掉。獅子每天早上醒來時,它知道自己必須超過跑得最慢的瞪羚,否則就會餓死。不管你是獅子還是瞪羚,當太陽升起時,你最好開始奔跑。”其實賽跑的豈止是獅子與瞪羚,國與國之間在賽跑,家與家之間在賽跑,人與人之間也在賽跑,我們一直在與生活賽跑,也在與這個世界賽跑。
所以,無運動,不人生;無奔跑,不生活。
奔跑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生活態度,更是一種境界。抬腿、擺臂,勇往直前,跑步應該是一件很簡單很快樂的事情。一步步丈量人生,一步步挖掘潛力,一步步完成一個個不可能,超越自己,還有沿途的風景和風景中為你加油的人相伴左右。
這些年,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跑步,而身邊的朋友也越來越熱愛跑步。從晨跑、夜跑到參加馬拉松,跑步簡直成了一項全民運動。這讓人們懂得了:再長的路,一步一步也能跑完;再短的路,不邁開雙腳永遠無法到達。從迷你馬、半馬到全馬,馬拉松已然演變成全民可以參與的賽事,這又啟示了人們:人生就像馬拉松,雖然都是同一個起點、同一個終點,但卻各有不同的精彩與感悟。
無論是在林子里跑步,腳下踩著雨后軟綿綿的樹枝和雜草,耳邊響著清脆的鳥叫聲,微風徐徐迎面而來;還是奔跑在馬拉松的賽場上,身前身后都是一樣的跑者,是為你加油的觀眾,我們都會有一種縱情其中的快樂:它讓你那么愛你自己,珍視你所獲得的自由與疼痛,因為這都是生活對你的饋贈。
有些路,你不跑過,就永遠不會知道沿途的風景有多美。
秋高氣爽的十月,用跑步律動你的人生,做一個生活的跑者。
在跑步中,且聽風吟,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