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茲杰拉德的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是一本大家都很熟悉的文學作品,就其所刻畫的“愛情夢”和所映現(xiàn)的美國文化層面上的懷舊色彩來看,應該很適合搬上銀幕。就我目前看過的1974和2013版相比,雖各有千秋,但都比較平淡。感覺1974版是拍給沒讀過原著的觀眾看的,2013版則是拍給讀過原著的觀眾看的,在這里就兩者與小說的不同簡單做下對比。
熟悉導演巴茲·魯赫曼的觀眾肯定都知道,他擅長電影音樂,以及華麗的視覺效果和奢華的服裝設計。2013版《了不起的蓋茨比》的音樂方面,融入了很多現(xiàn)代元素,如Jay-Z的饒舌,不過魯赫曼的處理并未讓現(xiàn)代音樂與古典畫面脫節(jié)。就表現(xiàn)技巧而言,影片很有導演的個人風格,迷幻質感和臺詞部分尚能捕捉原著中無力和虛空的神韻,可是對于“了不起”的刻畫,兩者真正旨趣就越離越遠了。綠光的意象深入人心,1974版有場男女主角伸手觸不可及的戲,是與綠光相呼應的,新版中沒能體現(xiàn)有點兒可惜。
2013版仍是以旁觀者尼克的畫外音娓娓道來,維持了小說的敘述技巧,雖然我并不喜歡有大量畫外音的電影,但若要保持原著的敘述視角,很難避開這一點。先來說說蓋茨比的出場,小說第一章并未正面描寫蓋茨比,只靠其他人的對話旁敲側擊,這些很能引起讀者對蓋茨比的好奇心。從這一點來看電影做得很成功,蓋茨比透過窗戶俯瞰的主觀鏡頭、碼頭的背影、伸向綠燈的手之特寫都刻畫出了“賣關子”的神秘氛圍,為其出場做足工夫。
小說里蓋茨比的出場比較低調,尼克和同桌陌生男子閑談時,說自己雖被蓋茨比邀請但從未見過對方(這句臺詞在兩個電影版里都有體現(xiàn)),那位男子才道出:“我就是蓋茨比。”當然,這是文字的力量,能給讀者出其不意的遐想。倘若在電影中讓蓋茨比一出場就和尼克坐在同一桌閑談,就喪失了那種神秘感,因為觀眾對羅伯特·雷德福、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兩個電影版蓋茨比的扮演者)都太熟悉了。所以兩版電影都做出了改動,以突出這種出其不意的神秘感。
2013版里蓋茨比首次正面亮相,鏡頭給了他一個慢動作,特寫了小說中多次提到的蓋茨比的笑容。并且給了一個非常經典的肖像布光方式:3/4角度的前置主光(柔光箱),低角度的眼神光,逆光則來自身后的程控煙火燈光;而1974版中,編劇把蓋茨比的出場完全篡改了,蓋茨比蝸居在家宅的窗戶后(和2013版透過窗戶往下看的主觀鏡頭一樣),讓侍應生傳喚尼克才得以相見。這樣的蓋茨比未免顯得城府太深,與原著完全成了兩個人。
再來說說“灰燼山谷”,最難忘的自然是“上帝看得見!”的眼鏡廣告牌。2013版中,廣告牌的概念被放大了(同時被放大的概念還有綠光),跟最經典那版英文書封相似,符合小說的描繪,它上帝般的凝視也很徹底。而1974版中,它則過分低調,只是在一片寧靜氛圍中一掃而過。
而兩個電影版中都極力表現(xiàn)“派對”的場景,結果卻是費力不討好——1974版的的派對排場顯然沒有新版夸張,僅僅用琳瑯滿目的食物和餐具來展現(xiàn)蓋茨比的財富,連蓋茨比的豪宅都是一副老古董模樣,不但沒有體現(xiàn)出“奢華”的感覺,還影響了整體節(jié)奏,無聊松散。在2013版里,則成了徹底的炫富,豪宅和派對被夸張過頭。不過對觀眾而言,3D、音樂、舞蹈、燈光、焰火都令人嘆為觀止。
在蓋茨比被槍殺的段落,我非常青睞于2013版。尤其是尸沉池面,記者圍觀的那一幕仰拍鏡頭,這場戲是對經典老片《日落大道》的致敬。
因為電影的篇幅有限,兩個電影版都各自刪除了一些人物和情節(jié)。2013版刪除了蓋茨比老爸參加葬禮的戲,大概是想完全體現(xiàn)出尼克才是唯一了解蓋茨比夢想的人,與他的畫外音不謀而合。
以上是幾個段落的簡單對比,整體而言,1974版平淡無味,看起來好像是濃妝艷抹的半老徐娘。而2013版又太過華麗,3D的處理把電影變得華而不實。對于讀過原著的觀眾而言,大家心目中的蓋茨比早已固定成型,電影無論是雷德福還是迪卡·普里奧都太過突出了。大家看電影會直覺地認為,那就是演員本身,而不是菲茲杰拉德筆下那位對黛西深情款款的了不起的蓋茨比,結果,格格不入是可以預料到的了。在這里我只想闡明,太過大眾化的著名小說不易搬上銀幕,尤其再配上大眾化明星,就更容易造成觀者情感上的分歧。
談談小說到電影的改編
小說和電影皆盡其能地去表現(xiàn)出有關人生現(xiàn)象的豐富性——包括生與死、愛與恨、喜與悲等,它們所呈現(xiàn)的世界應該是含有永恒價值和普遍性價值的世界。其所不同的,在《小說到電影》一書中講得非常明確:“小說的主要構成原理是時間,電影的主要構成原理則是空間……小說透過從一個點到另一個點的時間推移來傳達讀者對空間的概念,電影則透過從一個點到一個點的空間來傳達觀眾對時間的概念。”除了我們觀賞電影的過程所造成的時間印象之外(通常是100分鐘),電影戲劇時間與實際時間互相吻合的很少見,比較通俗的有《繩索》、《正午》等。下面扒一扒我認為很成功的改編:
《本杰明·巴頓奇事》
推薦理由:
《返老還童》所取材的《本杰明·巴頓奇事》,如果不是被大衛(wèi)·芬奇搬上銀幕,恐怕知道的人不會太多。結果芬奇的電影匠氣十足、美輪美奐,通過電腦特技對“返老還童”的完美呈現(xiàn),不但襯托除了故事的主體精神,愛情故事煽情又不落俗套,塑造出了本杰明·巴頓富有傳奇的一生。
《巴里·林登》
推薦理由:
取材自威廉·薩克雷的小說《巴里林登傳》。庫布里克用其美學手法詮釋出了十八世紀古色古香的歐洲上流社會,是一部極為精致且偉大的電影。小說除了具有一個適用于電影題材的故事框架之外,本身形式單純,且不為一般人熟悉。就連片中引用的巴赫、韓德爾、舒伯特等人的古典配樂也都很冷僻。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推薦理由:
作者史帝芬·卡拉漢用平實、充滿智慧和幽默的語言來填充故事,對話極為精彩。李安保留了故事框架,進行了增刪改動,表面上看是一個少年冒險的故事,實際上暗藏著許多隱喻。尤其是結局,舍棄了編導自己的定義,將選擇權交給觀眾。這就同一本小說一樣,留給讀者自己想象的空間。
《魂斷威尼斯》
推薦理由:
“洛奇”的靈感源于拳王阿里與查克·維普納的著名拳賽。是硬漢史泰龍的成名作(自編自演),影片還曾榮獲當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洛奇的經歷,其實是一個美國夢的實現(xiàn)。那年是1976年,是美國獨立200周年,而這部電影恰恰代表了“美國夢”。當然,它的故事、拍攝與表演也都堪稱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