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推薦
表演者:Arctic Monkeys
唱片名:《AM》
出版者:Domino
如果挑一支樂隊來代表二十一世紀的獨立音樂,Arctic Monkey絕對是當仁不讓之選。因為這支樂隊身上集結了自搖滾樂誕生后所有搖滾樂樂隊所具備的特質,又巧妙地在流行音樂的門臉兒邊上做著半踏入的姿勢,挑逗主流媒體和主流明星的注意力。
而從樂隊自身作品的產出、成名的方式和營銷的手段來講,Arctic Monkeys絕對是新世紀特殊造星方式的先驅型成功案例。若不是如此,Arctic Monkeys便不會成為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表演了兩首歌曲的壓軸樂隊——他們在奧運舞臺上既演唱了自己的成名曲,又翻唱了英國國寶The Beatles的經典,此舉完美闡釋了為什么他們可以代表二十一世紀的獨立音樂。
Arctic Monkeys在2003年組建于英國謝菲爾德。網絡剛剛發達的那時期,他們通過現場表演和社交網絡而積攢了大量的粉絲,幾乎是尚未簽約唱片公司和擁有正式的錄音作品,便成為史無前例的獨立新星。
而后,在迄今將近十年的樂隊成長過程里,他們一共奉獻了五張錄音室專輯(前四張每一張都曾問鼎英國排行榜冠軍)。主唱Alex Turner與友人Miles Kane組建了旁支樂隊The Last Shadow Puppets,發行了一張專輯,Alex本人還以音樂人的身份為獨立電影《初戀潛水艇》制作了原聲音樂,而這些作品,全數由獨立音樂廠牌Domino制作和發行。
Arctic Monkeys在保證擁有絕對量級的死忠粉絲、絕高的關注度和作品產出量之外,一直以獨立搖滾樂隊的身份洗練自身。但在登上奧運會舞臺、壓軸2013年英國最大音樂節格拉斯通伯里之后,Arctic Monkeys似乎承擔了過多壓力,他們必須拿出更有實力的作品,以此表明自己不辜負腦袋上的那頂桂冠。而樂隊的核心靈魂Alex Turner,和樂隊一起,也處于人生的關鍵性階段,《AM》這張專輯的出現,便是他過渡時期充滿狐疑與思考的糾結之作。
2012年底,Arctic Monkeys給2013年的新專輯帶來了第一首主打曲《R U Mine?》,開啟了Alex Turner的疑問之旅,繼而便是格拉斯通伯里音樂節壓軸前發行的單曲《Do I Wanna Know?》。眾多英國歌迷在音樂節之后也向Alex發出了質問:“作為一個英國人,你為什么一口美國腔地登上了這樣一個舞臺?!”
但Alex并不委屈。自2011年中與中英混血模特Alexa Chung分手,并與另一個美國模特女友交往之后,Alex的私人狀態便變成了“英國人在美國”。口音有變是小事兒,Alex公然對英國媒體說道,他的新專輯受美國西海岸饒舌音樂的影響很大。特立獨行、不在乎他人需求也是新世紀獨立樂隊最顯著的特征。Arctic Monkeys的音樂就像Alex Turner的發型一樣,改變的時候從來不介意他人的眼光。于是,《AM》的第三支單曲依舊向我們拋來一個問號:《Why'd You Only Call Me When You're High?》,看來所有外國人去到美國生活之后,都會擁有“千萬次的問”。
擅長將歌詞寫成散文詩的Alex Turner在樂隊的上一張專輯《Suck it and See》里誕生了對青春最嚴酷的詮釋詩篇《Love Is a Laserquest》。他在歌中說:“你是否還像你想象中那般年輕,或你已然感到自己在老去?噢,親愛的,不要擔心,我敢保證,你還是會像年輕時那樣,頻繁又迅速地心碎。”,然后他又在《初戀潛水艇》的原聲音樂里,將青春詩性全數發揮。他在《初戀潛水艇》的原聲音樂中描述了許多二人場景,聆聽之時,這些場景便帶著氤氳之氣浮現于我們眼前。Alex將這一特性放在了《AM》當中最動情的作品《No.1 Party Anthem》當中,詩化的歌詞描述了一個糜情故事和一個迷人女性。直插心臟的是,每一個女孩都希望被男人這樣描述,所有男人都渴望擁有這樣一個女孩。
出生于1986年的Alex Turner長著一副能令男女老少都想要寵愛的相貌。他柔軟的心臟里擁有著文人的風骨,血脈里帶著能在舞臺上迷倒萬人的搖滾明星氣質。無論哪一點都在說明著Alex和他帶領的Arctic Monkeys,會以眾多方式讓人執迷。
但在《AM》這張專輯眾多的疑問和不解之中,Alex還是不小心透露出了自己的迷惘。而新世紀已經過去了十多年,27歲的Alex還會在迷惘中以心碎的方式證明自己的年輕,以變換的發型彰顯自己的魅力,以多情的詩句來譜寫自己的音樂。他像是擁有著全世界人的寬容,于是他不怕犯錯;他像是擁有著無限漫長的時間,于是一直不想成長。
沒關系,Arctic Monkeys早就已經是無可替代的存在了,而最可貴的是,對這么多年以來,他們一直還是在詮釋著樂隊剛出道時用作處女碟名稱的話:你說我是什么,我就不是什么。
月度新知
數字時代的偏執狂
——那些吸引眼球的唱片封面設計
數字音樂占據了越來越大的音樂市場份額,這一現象造成如今的音樂朝兩個不同的方向發展:一個是音樂做得越來越快,用一臺筆記本電腦甚至一部手機就能做出一首歌或一張專輯來,且質量還不賴;一個是音樂做得越來越精致,精致到分分秒秒、邊邊角角都帶著偏執狂和神經質所講求的那種嚴謹,精致到成為了格式的奴隸。我們主要攻擊的是那些從視覺上套牢我們眼球(而不是從音樂上吸引我們耳朵)的音樂們。
1
The XX:《XX》
2009年,獲得了英國水星音樂獎的新樂隊The XX,將他們所有專輯和單曲都帶著一個叉(X)的形象帶到了英國之外的其他地方,在他們低保真、極簡化的音樂里,一切都因為這一太過具象化的樂隊logo,而變得豐富多彩,三年后,樂隊依舊以如此偏執的方式來設計唱片封面。
2
Kasabian:《Velociraptor!》
2011年,被評為最“兇殘”的英式搖滾樂隊的Kasabian發行了一張感覺兇殘實際溫和的專輯《Velociraptor!》,專輯里的四首單曲,都使用到了最簡潔的封面設計,在圖片上,字體、顏色、結構都是統一的,主視覺是不留神都不會發覺的四片不同的羽毛。
3
The 1975:《The 1975》
2013年,新樂隊The 1975接連發行了四張EP,在尚未有一首絕對令人印象深刻的歌曲之前,他們竟然以格式化的EP封面設計(黑白、長方形白框和樂隊的數字化名稱)和格式化的推文(樂隊的發言都遵守著一定的拼寫方式,每個字母之間都隔著一個空格)給了許多人不可忽視的印象。
諸如此類的樂隊形象包裝,的確是不甚常見的偏執。早前的實體唱片時代,音樂家或樂隊們最多可能得到的,是高質量的一組唱片封套、歌詞內頁設計或一組宣傳照;如今的數字化的營銷模式,卻能在視覺上以更為直接的方式在電腦顯示器、手機熒幕上俘獲人心。甚至都不用進攝影棚擺拍,一個photoshop短劍或一個instagram App,就能夠讓輕車熟路把玩這些東西的音樂人本身替代掉了昂貴的造型師、攝影師、設計師等。趨向于格式化的這些唱片封套設計,也使得音樂作品從視覺上自成一套系統,幫助不完美的音樂穿上了完美的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