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際上,“我們竊取秘密”這句話出自國家安全局和中央情報局的前主管麥克爾·V·海登(Michael V. Hayden)之口,原本為了解釋:探查秘密的政府活動何以反過來又需要保密。
這句話令人意想不到的出處不僅是一則趣聞,也是維基解密的核心元素,更是這部講述維基解密故事的影片的核心元素。《我們竊取秘密:維基解密的故事》(We Steal Secrets: The Story of WikiLeaks)描述了這樣一個事件:維基解密在朱利安·阿桑奇(Julian Assange)的領導下,公開發布匿名線人提供的秘密文件,而孤獨的二等兵布拉德利·曼寧(Bradley Manning)借助維基解密提供的機會,把美國軍方的“家丑”(以及其他許多信息)公之于眾。這是一個絕對主義者的理想遭遇某種危機的故事,也是個人苦悶尋找發泄途徑的故事,而這種矛盾的后果非常嚴重。
在講述這段近期發生的歷史時,導演吉布尼試圖勾勒出一種雙重悲劇。長達兩個多小時的影片,笨拙地穿梭于三個內容之間:廣為人知的維基解密故事(主角是自信過度的阿桑奇);二等兵曼寧有關性取向的不幸遭遇(這部分更令人感興趣);評論者們提出的敏銳觀點(顯然被重復了太多次)。這種無序膨脹的處理方式,導致該片缺乏在吉布尼其他影片中可見的起伏節奏和推動力。
在這部影片的描繪中,維基解密的頭面人物阿桑奇從魯莽大膽、令人不安的“秘密解放者”(這些秘密中包含令人毛骨悚然的絕密鏡頭:一架美國直升機攻擊巴格達人群,造成包括兩名路透社記者在內的12人死亡)轉變成為偏執多疑的怪胎,曾經與他共事的人譴責他,他自己也因強奸指控負案在逃。
如果你之前就曾注意過新聞鏡頭中灰白頭發、油腔滑調的阿桑奇,你可能已經對這樣的描繪有了一些準備,但是片中的另外一些東西,比如那些讓我們了解二等兵曼寧的想法的私密網絡聊天記錄,卻令這一描繪相形失色。
一部跟保密有關的影片理應把私密聊天消息派上用場,這也是一種協調。跟曼寧私聊的人是曾經當過黑客的阿德里安·拉莫(Adrian Lamo),后來他檢舉了曼寧,稱自己這樣做是為了公眾利益。曼寧泄露的文件曝光了美國人在戰爭中某些惡行之后,新聞導向控制也隨之而來。影片的長處之一,就是對新聞導向控制進行了簡明扼要的剖析。當五角大樓和專家們再三表示泄露秘密會危及參與者的生命時,一名記者指出:猜測引發的血案糟過了真相引發的血案。
《我們竊取秘密》存在一些缺陷,不過它卻提醒我們:維基解密盡管蘊含著潛力,但在實踐中,它對真相的揭露及其帶來的后果,依然詭譎而復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