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因其工業實力強大而聞名。2012年,制造業、礦業、公共事業以及基礎設施建設占中國GDP總量的比例超過了45%。美國則恰恰相反,這些行業對GDP的貢獻甚至沒有超過20%。
很長時間以來,工業對于中國出口的貢獻都是巨大的。這不僅僅是與后工業時代的美國相比得出的結論,與其他新興經濟體相比也是如此。根據世界銀行的伊查斯?加尼(Ejaz Ghani)以及布魯金斯學會的霍米?卡拉斯(Homi Kharas)計算,2005年中國制造業占GDP的比例比全球基準高出了18個百分點,服務業則恰恰相反,比全球基準低了幾乎8個百分點。
在這樣的數據下,中國政策制定者“戀工業癖”的名號似乎實至名歸。土地補助、貸款補助以及政策援助使得工業發展如魚得水,但這也造成了中國的資本密集以及高能耗。此外,人民幣的低匯率也使得制造業從中受益,能夠比服務業更容易出口。
但是,2013年或許是一個轉折點,中國服務業在這一年可能會使工業黯然失色。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2年服務業(包括交通、批發、零售、酒店、餐飲、金融、科研等)占中國GDP的比例已經達到了44.6%,只比工業占GDP的比例(45.3%)差了不到一個百分點。

服務業的迅速發展或許反映出了中國均衡出口與消費的需求,因為服務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它的發展能夠更快地創造就業機會,更高的工資,以及更多的家庭支出。
在宣布中國的后工業時代即將來臨之前,需要給出一些警告。盡管中國的服務業對GDP的貢獻率越來越高,但是總體水平仍然低于全球基準。此外,服務業成本的增長速度要比工業快多了,但即便成本與日俱增,也不能改變越來越多的服務被消費的事實,而這一定會吸引更多的投資,產生更多的就業機會。
考慮到相關數據的缺失,如果我們斷定服務業將會在今年超過工業的話,未免有點冒失。但是,我想指出的是,中國迷惑人的圖表可能會低估服務業的重要性。比如,2004年經濟普查之后,中國將服務支出占GDP的比例修訂到了異常的48.7%。所以,統計在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