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已經嚴重地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如果你還不相信,不妨讀讀下面這則故事:“朋友讓車撞倒,狂流血,站不起來。他女友扶都沒扶,當機立斷拿出手機,拍下了我朋友的慘狀并傳到了朋友圈,發了句:親愛的出車禍了,好心疼……”
誠然這只是一則笑話,然而卻很真實地再現了我們的生活場景。馬化騰也從不掩飾自己對微信的喜愛。畢竟,無論是總用戶數還是每日活躍用戶數,QQ用十幾年才做到的,微信用3年就做到了。
我們曾經一度希望自己的QQ永遠在線,但那只是表象,并不是真的永遠在線。如今,通信早已從PC端延伸到手機端,讓我們進入人機一體的境界。曾有人問張小龍,移動互聯網產品的未來在哪里?這位微信創始人回答說:“移動互聯的主要服務對象將會是人群,而非個人。你去感覺現在社會流行的一種潮流,或者人群流行一種潮流,像潮水一樣往某一個方向走。這種暗涌,就是最前沿、最具革命性的東西。”
我們在微信里,享受隨時與熟人群落進行情感聯系的便利,享受隨地可以與大多數人分享的服務,享受隨心所欲暢游網絡的快感。我們的產品正向著,利用現代人類社會的本能來設計產品,讓人們得以自然而然地卷入新產品的漩渦。如今的互聯網產品經理、企業管理者、終端銷售人員無不為設計這個漩渦而苦思竭慮。
為了追蹤微信的人群行為傾向,零點研究咨詢集團對北京、上海、廣州、武漢、成都、西安、杭州7個城市18-40歲的微信用戶進行線上訪問,回收有效問卷1020份。
微信憑什么勝過QQ
微信和手機QQ的每日活躍用戶不相上下,但微信在新聞里的出現頻率卻遠超過了QQ。下面是關于微信的一組數字:
今年7月,騰訊微信用戶已逾4億,預計到今年年底將突破5億。而微信針對海外用戶開發的WeChat用戶數也超過了7000萬,成為港澳臺、泰國、馬來西亞、印度、菲律賓以及墨西哥等地區和國家最受歡迎的社交應用類平臺之一。
今年8月5日,微信5.0版本和手機QQ4.2上線,與后者反應相對平淡不同,微信隨即被市場研究機構GlobalWebIndex列入“全球最受歡迎的10款智能手機應用榜單”,名列第五。
微信的成功,不僅僅因為它出自騰訊,擁有龐大的用戶群基礎,更因為微信之父張小龍準確地把握住了讓社交媒體從PC端轉向無線端的訣竅。畢竟,在IT互聯網界,每天都有數百個軟件或者APP在開發,但最終留下來的卻不超過5%。回想起微信設計之初,張小龍曾說:“作為無線的終端產品,它應該極簡,不需要人們太多的打字,用語音就可以交流,它可以隨時隨地發送圖片,而且可以很快地處理。”這些人性化、獨特化、時尚化的設計,最終使微信風靡中國。甚至于你愿意相信,在中國每一部智能手機都有一個微信。張小龍也被譽為中國最有可能成為喬布斯的人,而他個人也被公眾打上技術宅、工作狂、一絲不茍、沉默寡言的標簽。
然而,一旦某款APP進駐你的手機,成為你每天生活的一部分,它就開始成為體現你個人行為的一個標簽,而且是一個非常真實的標簽,因為你幾乎無時無刻都跟它在一起,向外傳達著自己,向內了解著周圍。
微信是青年人的世界,上了年歲的老年人則使用甚少。一則笑話說,孩子問爸爸:“你有沒有微信?”爸爸回答說:“我現在說什么你都不聽,我還有什么威信。”“微信”這個詞語甚至可以區分你是青年人還是老年人。
但就是這樣一群青年人,卻是最不愿意接受商業化、最喜歡標新立異、最渴望得到純粹娛樂體驗的人。他們渴望微信這樣的產品出現,并且在微信里形成一個小世界—一個擁有4億多人的小世界。這相當于繼中國、印度之后的世界第三人口大國,占到世界6.4%的人口比例。
每天與多少人在微信里相遇
我們在社交媒體中,都有著數十位甚至上百位聯系人,然而經常聯系的卻屈指可數。那么,在微信里,我們每天與多少人相遇呢?
調查數據顯示,一半(50.4%)的用戶每天在微信上聯系1-5個好友,聯系6-10個好友的用戶為24.5%。再往上走,每天聯系11-15個好友的用戶為9.6%,每天聯系15個以上好友的用戶為11.1%。這樣的數據表明,多數用戶通過微信保持頻繁聯系的好友不超過“10”,而更多人只有“5”個微信好友。
那么,進而言之,我們每次進到朋友圈里,一定會關注查看對方內容的好友有多少呢?調查數據顯示,30.3%的用戶表示每次都關注的好友只有1-2人,34.9%的用戶表示關注3-5個人,而有6-8個“逢進必關注”好友的用戶只剩下11.8%,超過8個的用戶只有10.3%。
從兩組數據可以看出,微信在用戶心目中既不是能夠與密友漫漫長談的電話,也不是幫助自己拓展社交范圍的工具,但卻是一個值得維持深度交往的平臺。“5”就像一個魔咒,將微信主流互動樣態限定在了比較穩固的“熟人圈子”中,這對于熱衷“陌生人社交”的人來說或許有些失望,但對于更追求互動質量的人來說卻是個好消息。虛擬社區中有個著名的“5人”定律,即在一個成熟社區內,當超過5個需要互動的好友時,個人的精力難以兼顧,社交效果就會大大減弱。“5”是個平衡互動效率和精力的理想數字。當微信中的大多數人都穩定地維持著這樣一個不大于5的交往圈時,用戶的黏度和活躍性也是最高的。
在微信里遇見了誰
說起在微信里我們遇到了誰,不免叫大家有些失望。因為既非是搖一搖來的艷遇,也非搜到的藍顏知己。調查數據顯示,人們微信里的絕大多數好友都是現實中認識的人。最多的好友類型是“同學”、“家人親戚”,其次是“普通同事”、“普通朋友”和“密友”,最少關注的是“領導”和“客戶”。從以上類型看,微信在人們的社交需求中更多是用來維系熟人和半熟人圈,而對于親密圈則關聯不是很強,因此微信有效地扮演著維持“弱連帶圈子”的社交工具角色。而另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你在白天的工作中得到同事幫助,但你卻沒有當面說謝謝,因為你要留著通過微信去說。
總之,微信對于人們來說,應該是一個更有針對性的高效社交工具,在這里經營現實“人脈”的成本更低,也更深入。從微信朋友圈的這一特性出發,男性更期望在此拓展事業,女性更期望在此維系親密感情。對于要在微信上做營銷的企業來講,把握傳播的“度”是關鍵,過頻過硬的商業信息會沖擊微信平臺的“私密性”,影響傳播效果,用“朋友”式的軟性傳播或許更有效,特別是以女性為對象的傳播。
在微信里尋找自我
目前,互聯網已經不再是你可以躲在終端背后,“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的時代。相反,每個人都作為一個有頭像、名字、年齡、聯系方式的人站到前面,都有一個身份ID以證明你是誰。微信絕不僅僅是一款通訊工具,它具有更深層的社會意義,它甚至能夠幫助你確認手機機主的真實身份。然而,這種真實的身份帶來的并不全是優勢,它讓你不敢如過去在論壇里一般肆無忌憚地破口大罵,不敢高調發表漲工資了的演說,不敢興高采烈地把拍到的美女發到微信里。這些都源于,“微信”并不是“你一個人的世界”,而是“你跟一部分人的世界”。
調查顯示,人們最愿意在微信里發布的內容是“日常見聞”、“心情”和“人生感悟”。
而且在發布的內容方面,男女性別之間也有著明顯的差異。社會時評(男性19.5%,女性8.4%)、行業動態(男性10.1%,女性4.5%)絕對不是閨蜜們的心頭好,女性更喜歡在朋友圈分享的內容是充滿著私密情緒的“心情”(34.3%)、“旅行”(22.1%)、“吃飯聚餐”(18.4%) “居家生活”(12.2%)、“穿衣打扮”(12%)等話題。
總而言之,我們發布在微信里的內容并不是完全隨意的,而是有所思考、有所希望的,甚至是有目的的。傳播學家認為,如今我們已經進入自媒體時代,完成了從傳播到互播的轉變。自媒體時代是以個人傳播為主的時代,人人都是麥克風,人人都是記者,人人都是傳播者,人人都可以使用類似微信這樣的媒介向小世界發布自己的內容,進而勾連著廣袤的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