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最出名的“陰謀論”說:電動車之所以發展緩慢,是因為石油巨頭在暗中操作。
在人類歷史上,每次出現技術創新的大變革,都會觸碰甚至打破既得利益集團的圍墻。
創新在短期內常常遭遇障礙,政府和從業者懼怕引發失業,壟斷的行業協會和公司懼怕新進入的競爭者或替代者—但從長遠看,創新常常攻破這些障礙城墻,重新分配利益,建立新的秩序。英國議會曾通過一項法令,禁止使用叉織機,然而,新一代叉織機不斷被研發并使用,最終市場戰勝了法令。
人類從不缺乏想象力,在商業世界同樣如此,我們之所以有時停步不前,是因為囿于既得利益。無論是電動車的緩慢發展還是如今甚囂塵上的傳統媒體衰亡論,均是如此。
關于汽車創新,最近聽到兩則對比強烈的消息。
一是電動車翹楚Tesla的股價在經過幾年的低迷和看空之后終于一飛沖天,得到美國權威雜志《消費者報告》99分的評價,而滿分為100分。
二是豐田連續兩年受銷量增長率下滑之苦,提出“Reborn”(重生)的營銷主題,為了改變皇冠車主老齡化嚴重的現狀(平均年齡為55~59歲),吸引年輕消費者,豐田將一款原定位于企業和商務用戶消費群體的皇冠車型主打色選為粉紅色。
電影《讓子彈飛》里有一句話說:步子邁得太大,容易扯到蛋。當年李寧為了討好年輕消費群體從70后邁向90后就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豐田此舉不得不說是冒了很大的風險,以日本人一向嚴謹務實的風格看,其急迫心情可想而知。
款式設計更運動、更個性,在互聯網和電力驅動的汽車創新趨勢下,顯然只是表面功夫;而將概念車起名為“Dear~親”,以此拉近與中國消費者的關系,給人的感覺只是“豐田終于打算在淘寶售賣汽車了”,這樣的改變不僅稱不上“重生”,甚至有些不倫不類。
與之相對比,寶馬和奧迪等品牌紛紛推出電動汽車,8月,寶馬BMWi3電動汽車在北京、紐約和倫敦三大城市同時全球首發。奧迪澳大利亞公司經理Andrew Doyle最近證實奧迪將推出Q7 e-tron電動版車型,預計在2015年年底發布。而由于有混合動力撐腰,豐田到目前為止,還是不那么看好電動汽車。
與汽車業發生的變化相比,傳統媒體面臨的窘境似乎更緊迫一些。有趣的是,發生在媒體業的也有兩種對比強烈的現象。
一是《華盛頓郵報》宣布,電商巨頭亞馬遜創始人杰夫·貝索斯將以2.5億美元現金收購陷入經營困境的該報。同時,國內一些傳統媒體的主編、副主編等紛紛離職,投身互聯網懷抱。
二是人稱羅胖的資深電視人,央視《對話》、《中國房產報道》、《商務電視》、《經濟與法》等欄目前制片人羅振宇做的自媒體—公眾微信賬號“羅輯思維”于日前開放會員招募,計劃募集5000名發起會員(200元/年)及500名鐵桿會員(1200元/年)。一大幫人憋著壞要看羅胖的熱鬧,但是結果讓所有人跌掉下巴—5500個名額在6小時內宣告售罄,羅胖入賬160萬元。這個結果讓所有自媒體人為之一振。羅振宇2008年從央視辭職,成為自由職業者。2012年年底與獨立新媒創始人申音合作推出知識型視頻脫口秀《羅輯思維》在優酷上線,此后每周更新一期,分享內容有文化、書籍、歷史等等。2013年開始做微信自媒體,每天60秒語音加一個短篇小文推薦,附簡短解讀。
有人說這是“耍嘴皮子騙錢”,也有人說這是自媒體的未來縮影,當然問題是這個個案是否可以復制,如果可以,那么前提條件是什么。在自由市場上永遠不乏爭論的聲音,正如有人看低傳統媒體,也有人在傳統媒體做精做大的路上篳路藍縷,小車不倒只管推,還要推上康莊大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在看清真正的趨勢之前,總有人試圖打破,也總有人試圖堅守。我們不能因為一些傳統媒體倒閉而否定整個行業,因為我們看到類似《彭博商業周刊》這樣的紙媒還在,《新營銷》也還在,難道不是嗎?但是我們也無法忽視新生力量正在蔓延,它們伸展枝蔓,沿著老舊的城墻蜿蜒,如果繼續抱殘守缺做個老古董,下一個倒下的也許真的就是我們。
對于傳統媒體來說,既得利益也許是約定俗成的采編審校過程,也許是紙媒賦予我們的一種虛幻的優越感,也許是我們不愿打破固有的習慣,坐得太久,站起來會腿麻。但如果我們一直如此,也就真的只能如此了。
前不久采訪可口可樂互動營銷總監陳慧菱,她對這種爭論感到詫異:“為什么我們不能以更加開放的眼光看待這個問題?傳統媒體可以借助新媒體傳播內容,新媒體也可以進行線下拓展,為什么一定要誰取代誰?”
也許這可以為創新和已有事物的出路提供一個解釋,這個世界始終是既殘酷又包容的。阿里巴巴副總裁梁春曉說:“天上有飛機,地上照樣有馬車。”只是對于一向標榜前沿的媒體來說,誰愿意做馬車呢?面對改變,接受改變,擁抱創新的力量并且內化它,才是有上進心的企業甚至行業最終的出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