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全長五百多公里,流經杭州,在杭州灣入海。由于其江口呈喇叭狀,海潮倒灌,便形成了錢塘潮這一罕見的自然奇觀。縱古觀今,不少文人墨客都對錢塘潮進行過描寫,如唐朝文學家劉禹錫《浪淘沙》中:“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須臾卻入海門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就對錢塘潮盛景進行了淋漓盡致的描述,讀后令人仿若身臨其境。
周密的《觀潮》雖然只有短短兩百余字,卻表現出了錢塘江潮襲來時的壯觀景象、水軍演習的宏大場面、吳中健兒高超的弄潮技巧和游人觀潮的盛況。下面我們就從全文的描寫方法角度來分析作者的語言特色。
全文著眼于“潮”上,立足于“觀”上,用分鏡頭的表現手法為讀者呈現了一幅幅氣勢宏偉、波瀾壯闊的“錢塘弄潮圖”。在文章第一段中作者對錢塘江潮的形、色、聲、勢四個方面進行了正面描繪,由遠及近地寫出了海潮的雄奇壯觀。如“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一句便運用了比喻及夸張的修辭手法,將海潮從遠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狀、顏色、聲勢都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出來,讓人產生了如臨其境的真切感受。而文中其他沒有運用修辭手法的段落,即便是最簡單的白描,也將錢塘盛景描寫得簡潔生動。如對吳中健兒的描繪中,高超的弄潮場面與錢塘潮的壯觀緊密相聯,好不緊張刺激!此外,錢塘潮的雄偉壯觀,水上表演的紛繁頭緒,如織的觀潮者,如此宏大的場面,作者都能寫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寫作結構布置得精巧,以海潮為線索,運用了寫景記事相融合、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相結合等手法;另一方面更是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語精練所形成的效果。
【妙語品味】
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軍,艨艟數百,分列兩岸;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并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轟震,聲如崩山。煙消波靜,則一舸無跡,僅有“敵船”為火所焚,隨波而逝。
開頭一句總述,然后描寫了水軍演習的精彩場面:參加演習的船只眾多,演習中陣勢變化多樣,水兵作戰技藝嫻熟,演習中戰斗激烈,聲勢浩大。短短一段文字,卻突出了“奔騰分合”之勢,生動地描繪出了一場精彩紛呈的演習活動。在對比和映襯之間,白浪滔天的錢塘江潮映襯出了水軍操演特征的從容不迫。
【即學即用】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后面的問題。
出山門而東,十許步,得石臺。下臨峭岸,深昧險絕。于林薄間東南望,見瀑布自前巖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數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噴霧,日光燭之,璀璨奪目,不可正視。臺當山西南缺,前揖蘆山,一峰獨秀出;而數百里間峰巒高下,亦歷歷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橫照,紫翠重疊,不可殫數。旦起下視,白云滿川,如海波起伏;而遠近諸山出其中者,皆若飛浮往來,或涌或沒,頃刻萬變。
1.為下列黑體字標注正確的讀音。
昧( ) 揖( )
瀵( )涌 璀璨( )
2.選段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在文中分別起什么作用?請舉例說明。
參考答案見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