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祖國地域遼闊,山水名勝美不勝收,如同一幅幅精妙絕倫的畫卷,充滿了無限的詩情畫意。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水光山色,各具風姿,各具異態,給人別樣的美感?!叭收邩飞?,智者樂水”,品讀作者筆下的自然山水,不僅能給我們帶來美的享受,還能領略到作者心靈所散發出的光輝,讓我們受到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
讀山水文化
閱讀廬山
□馬明暉
初秋時節,我就像一位好奇的讀者,迫不及待地翻開了廬山這部書,仰面而觀,山高難測,蒼松翠柏郁郁蔥蔥。
車窗外,綠樹簇蔭下,不時有一幢幢白墻紅瓦的別墅一閃而過。這座位于火爐邊上的清涼世界,自1895年英國傳教士李德立建造第一幢具有歐陸風格的別墅以后,幾十年間,英、法、美、德、日等國陸陸續續在山上建造了近千幢具有異域風格的別墅。各式別墅依山而建,掩映在綠樹紅花深處,高低參差,姿態不一,其間不乏近代名人政要的居所。
遠觀廬山,千巖競秀,萬壑回縈,斷崖天成,石林挺立。近閱廬山,就仿佛走進歷史的長巷,在這貫通古今的時間隧道里時時處處與歷代鴻儒群賢謀面。游花徑、訪草堂,覓白居易的影蹤;眺望天橋,耳畔依稀聽得到朱元璋與陳友諒在此交兵時的金戈鐵馬之聲;探仙人洞,尋“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的妙處;登五老峰,品李白“青天削出金芙蓉”的意境;于“飛流直下三千尺”處,但見拋珠濺玉,宛如白鷺千只,上下爭飛;駐足廬山大禮堂,昔日召開會議時的隆重場景歷歷在目……一一讀過去,眼前是秀美的奇巒飛瀑,腦中是名人騷客的詩文,歷史事件、文化感悟與水光山色共同構成寧靜深摯的默契。
廬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在秀峰。但我們一行人卻舍棄了游人如織的秀峰,繞道前往曾被譽為“天下書院之首”的白鹿洞書院。白鹿洞最早為唐朝李渤兄弟隱居讀書之處,因李渤養一白鹿,頗通人性,加之此地四山環合,俯視似洞,故此得名。
穿經由明代正德年間文學家李夢陽題寫的“白鹿洞書院”橫額的院門進到院中,這里少了摩肩接踵的游客,使人頓覺神情靜穆。書院傍山而建,以圣禮殿為中心,三百余間屋舍組成一個錯落有致的龐大建筑群掩映在參天古木中,欞星門高大精美,頗具清雅淡泊之氣。置身于書院,徜徉于朱子祠中,心頓時沉靜下來;沉浸在儒家理學的長河里,感受一種精深淵博的文化。出了院落,坐于枕流橋畔小憩遙望獨對亭,潺潺溪水從腳下流過,正可謂,無市井之喧嘩,有泉石之勝境,確是讀書修身的好處所。
廬山,奇松怪石流云飛瀑,顯其外秀;故居遺跡碑文石刻,透其慧中。山,倘若失去了渾厚的文化積淀,就像廟宇沒有了晨鐘暮鼓,少女沒有了流盼的眼神,就少了一種韻味,少了一種風情。人亦然。
(選自《散文百家》2011年第11期,有刪改)
心湖漣漪
廬山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稱,但作者并沒有詳細描寫其秀麗的風景,而是不惜筆墨去寫名人故居遺跡,闡釋了其對人生的感悟。廬山的名人故居和歷史遺跡體現了廬山深厚的文化積淀,這正是觸動作者思想的地方,所以作者才用了大半篇幅去詳寫。這樣寫來,視角新穎別致,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使得全文詳略得當,中心突出。
品山水個性
人性山水
□周宗飛
山水是通人性的,尤其是白水洋、太姥山、白云山組成的寧德世界地質公園。
到屏南的白水洋,總覺得白水洋是一位閱盡滄桑的智慧長者在循循善誘地教誨我做人的道理。
白水洋沒有城府,胸懷坦蕩。整個景區僅由一塊平展展的巨石構成,且與周圍的山體相連。他不像溪流那樣蜿蜒曲折,也不像大海一樣深不可測,更不像高山那樣讓人望而卻步。水是白水洋光潔的肌膚,清澈見底,是白水洋的表情,單純又淡定;而碩大無比的巖石則是他的心靈,剛毅又從容。
在白水洋,不論老少、貧富、貴賤、病殘,你都可以心無掛礙。他寬宏大量,心地無私,而又善解人意,像父親又像母親。你喜你怒你笑你哭,他都一樣寬待你呵護你。那潺潺的流水沒過你的腳踝,那潤潤的巖石摩挲你的腳底,從不因你性情的變化而變幻。走在白水洋上面,不論你踩踏哪一塊巖面、親吻哪一襟流水,你都無需顧忌。該擁抱時,他一樣會深情擁抱,用他有力的巖石;該安撫時,他一樣會輕柔安撫,用他溫清的流水。
福鼎太姥山的性格卻與白水洋迥異。他不像白水洋那樣終日呈現一副可愛、單純的面容。遠古以來,太姥山都凝固著一副孤傲、深沉而又淡泊的表情,讓人感到高深莫測又浮想聯翩,仿佛閱盡紅塵看破世俗的方外高人。他有很強的個性,喜歡勇敢的年輕人;對老弱病殘和懵懂小孩,他顯得有點冷漠,但也并不拒絕。你愛攀天門嶺,你就攀;你愛鉆通天洞,你就鉆。只要你能,他可由你。
他不說話,并非沒有清規戒律。太肥胖了,“一線天”洞口你要打??;太自尊了,你不要過“三伏腰”;太吝嗇汗水了,你最好待在夫妻峰腳下的花園廣場里溜達。你愛他,他就愛你;你敬而遠之,他也默然相對。他讓你知道,喜愛、熱情、寬容、尊重,這一切的一切從來都不會一馬平川而不設樊籬的;就像仇恨、冷漠、嫉妒、鄙薄,從來也不會無緣無故一樣。
他有很深的城府,肚子里裝滿了奇穴異洞、暗澗潛流,但從不用來算計人。他明辨是非與愛恨:“寵也好辱也罷,我還是高昂著‘福鼎峰’的頭顱;榮也好衰也罷,我依然豎起‘擎天柱’的拇指;風流也好世俗也罷,我就是要讓本該屬于洞房中的舉動以夫妻峰千年擁抱的造型展示給世人。我就是我!”這就是太姥山,個性的太姥山!
而福安白云山又有別于白水洋和太姥山。
從蟾溪至龍亭溪峽谷長達10多公里的溪段上,分布著數以萬計的奇形怪狀的石臼,有的似心,有的像陰陽八卦,有的狀如蝌蚪,有的通透若漏斗……猶如石頭的“眾生相”,石雕藝術的大觀園。
在白云山,不論是小如鵝卵的石臼,還是面積接近2000平方米的壺穴,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玲瓏、圓潤、光滑,沒有絲毫棱角利器,仿佛造世主用彩色塑泥捏就的一位猶抱琵琶、剛剛出浴的少女,嬌柔美好,讓人驚喜萬分。
她不得罪對她傾慕的人,卻又用遍布荊棘的道路讓你處處小心謹慎;對一切都感到好奇,卻又躲躲閃閃;有時候她就赤裸在岸上澗邊撲閃著童真的眼睛,有時候又藏在溪谷,趴在峭壁,讓你割舍不去又親近不得。說她是冰臼,她默認;說她是石臼,她也不搖頭。認定她狡詐圓滑吧,她又不曾傷天害理,欺世盜名;說她誠實善良吧,她又時常會捉弄人,讓人心生畏懼。
從白水洋、太姥山再到白云山,品讀一路山水,仿佛是在品讀一個個個性獨特的人……
(選自《人民日報》2012年1月7日,有刪改)
思維遷移
本文從人性的角度表現了白水洋、太姥山、白云山的獨特個性:白水洋,沒有城府,胸懷坦蕩,單純剛毅;太姥山,孤傲、深沉而又淡泊;白云山,玲瓏、圓潤、光滑。在作者筆下的一處處山水,就像是一個個個性獨特的人。在很多文學作品中,山水都被賦予了人的個性特征,從而使得山水“活”了起來。
你的家鄉一定也有很多美麗的山水吧,你覺得它們擁有怎樣的品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