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藝術家。
1982年生于重慶,目前生活和工作于昆明。
2004年畢業于云南藝術學院美術學院版畫系。
2002年起從事以行為藝術、錄像、裝置等形式為主的當代藝術創作,同時積極參與藝評寫作、跨文化交流和展覽組織策劃等藝術實踐,作品在國內和國際展出。目前在昆明TCG諾地卡畫廊擔任畫廊總監及策展人工作。
2000-2004
2000年,八零后的藝術家羅菲離開父母和生活了十幾年的出生地重慶赴昆求學,此間四年就讀于云南藝術學院美術學院版畫系。羅菲從小就熱愛藝術,在到昆明求學前就于重慶攻讀了工藝美術專業。大一時的羅菲參和一群同是愛好美術的藝術生一同加了舉辦于昆明大會館的藝術展“晃動的精靈”,他們沒有統一的口號、宣言,他們不在一起討論藝術,但這一群“精靈們”所具有的可能性不可估量。那時的他對藝術的天賦已嶄露頭角。
而就在之后的第二年,羅菲與各種藝術展的親密接觸也愈發頻繁,先后參加了“生活轉換:新媒體藝術展”和“云南省第七屆版畫展”等,同年,他遇見了自己人生中重要的人也就是他現在的妻子。在校最后一年中,羅菲已經開始很專業地為昆明很多畫廊和藝術館做了很多策劃,例如在TCG諾地卡畫廊舉辦的“慮與保留:當代藝術展”。畢業后的他順利地在昆明TCG諾地卡文化中心擔任了畫廊協調員一職,算是為自己的大學生涯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2005-2006
這一年間,雖然沒有真正走出去,但羅菲用藝術這一全球通用的語言與世界打了個招呼,期間他參與了本國大陸、澳門、歐洲、美洲多地藝術展、藝術活動的策劃,包括在澳門的“以身觀身:中國行為藝術文獻展”和在美舉辦的“虛擬中國計劃”。但其中對羅菲來說最重要的一個項目是美國的藝術機構“麗江工作室”發起“江湖”藝術項目,他擔任項目總監。“江湖”被稱作云南最后一場實驗藝術運動,最后一個地方性藝術譜系。
除了各樣的藝術展,羅菲05年關于還原中國底層社會政治生活的作品“superstar”和一個特別為關注HIV艾滋病于06年創作的一組和艾滋病關懷有關的數碼攝也是羅菲至今一個重要作品,這些都是他關注社會與生命最鮮活的證據。
藝術雖然是羅菲一生的熱愛,但對于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來說,他更看重物質以外的感情崇高的信仰,05年他受洗成為基督徒,信仰給了他第二次生命,以及06年他和妻子的裸婚,都翻新了他對人生的定義,無非就是兩件東西:愛和真理。
2007
從07年起,“中國當代藝術的身份與轉化”這一藝術項目把昆明和瑞典、羅菲和藝術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07年他第一次出國參加藝術展,并在在創庫藝術社區TCG諾地卡文化中心正式擔任了畫廊總監這一職務,此后兩年中也不停奔波于各國的各個城市。
“2007 年9月22日下午,我在瑞典哥德堡附近Uddevalla城的Bohusl?ns博物館為觀眾洗腳。我所準備 的洗腳材料十分簡單,盡量去除文化指向的成分,沒有專業的按摩動作,因為我想讓整個過程很普通很日常,沒有做作和專業服務成分在里面,我試圖讓觀眾能夠直 接感受到洗腳本身的親切感?!彼囆g在羅菲的世界里,漸漸成長為一種與愛交流互動的載體他用藝術表達了人類最簡單也是最深入的一種關愛。
2009
由羅菲策劃于2009年4月12日和4月18日分別在二十一世紀劇院(北京國際教會)和金螳螂藝術中心舉辦的“蛻變”與“更新”第四屆北京國際復活節藝術展, 由來自中國、德國、美國、泰國、 韓國等國家的藝術家參加,共展出油畫、水墨畫、裝置、雕塑、影視、圖片、書法藝術作品140多件,藝術家結合自身對生命、環境、真理的理解與感受;從不同的視角,運用不同的藝術語言 摒棄當代藝術中邪情私欲對人的束縛與捆綁;讓藝術從屬世的敗壞、污穢、邪情私欲的捆綁中分別出來;重塑當代人對“崇高感”和“精神價值感”的認知;將生命的更新與蛻變,破殼與飛翔的精神實質,用藝術形式展現出來;促使人們從有限的“人文關懷”,轉化并提升為對“終極關懷”的關注;倡導真、善、美的“圣藝術”理念,以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為果實;弘揚愛與和平,建造和諧、潔凈的藝術環境。
2010
“在人類語言中,我相信有的詞匯具有單純而深遠的含義,每個人都可以理解它,而詞匯所指稱的那件事物或畫面,在人心中有或隱約或清晰的輪廓,但從未出現一無所知的狀況,天堂便是其中一個”?!疤焯迷~匯表”是羅菲10年在昆明策劃的一個與網友互動的互聯網作品,這個作品的出生與他對自己信仰的思考有關。他說宗教讓他成為了對真理的追尋者并讓他看到生活的另一個層面,那個層面是影響人們表層生活的決定性因素。
這件作品以征集詞匯的方式了解人們對“天堂”是如何想象的,對生命又是如何理解的。從眾多詞匯中羅菲看到有被保留的一面,一些有關美好與平靜的想象、期盼或相信;也有被腐蝕的一面,這些都是人看到了當下文化和歷史是如何影響人的心靈與知識的。
2012
“昆明菜市場”是一項由羅菲和其他三個藝術家共同組織為期兩周,定位于菜市場的綜合性藝術活動,它將發生 在有著7百萬人口的中國西南城市-昆明。不同的中國藝術家或藝術家團體將利用視覺、行為和其他媒體形式同公眾產生互動。
“昆明菜市場”項目致力突破藝術發生場合以及從事人群的邊界。羅菲認為這個事件的觀眾是和 當代藝術完全沒有關系的普通中國公眾,這些人去菜市場只是為了購買食物和雜貨而不是欣賞藝術。所以對藝術家的挑戰就是他們必須調整作品使之直接和公眾及和作品安置環境有聯系,因為如果沒有關 聯就沒有交流。這打破了藝術呈現的習慣— 即誰在看藝術和在哪里藝術被欣賞—這直接決定了藝術可以表達什么及藝術在當代社會的意義。
2013
采訪中羅菲坦言:“到目前為止對他最終找到了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找到了我的終極身份。嚴格說,我是被找到了。在這之后,我有了盼望。”回顧之前的經歷他認為所做過額最重要的決定無非是信耶穌、結婚、生子、買房、交朋、找工作、晚飯吃什么、衣服穿什么這一類平凡人最熟悉的生活常事,但平凡的事物之所以在他眼中有一種暫新的面貌還是以信仰作為前提,不是透過信仰的窗戶去看世界,他不會看到物質表層一下生活最真實可愛的形態。
談及生活和生活家的概念,羅菲并不認為自己是生活家或生活大師,他只是一個對生活要求不多的人,自己身邊倒有不少生活大師。他喜歡在不同地方的大街上隨便走走,在旅行中與不同的人接觸,交朋友,許多有意思的人會促使自己反思甚至調整自己對生活的理解,“我們可能理解生活大師是懂得享受建立在物質基礎上的豐盛生活,但我認識有的人生活看上去極為簡樸,他們在簡樸中活得十分豐盛,他們的簡樸生活也影響其他人?!?/p>
這幾年來,羅菲為了藝術也走遍了幾乎每一個大洲的很多城市,當我們問道他最喜歡的城市時他告訴我們:“大部分我生活過的城市都給我很深的印象,可能最深的,還是重慶,因為那是我長大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