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 死去有很多注解,消亡一座城市,最可怕的就是消亡這個城市的精神、文化和記憶,很不幸,中國許多城市正走在這條不歸路上,而讓其消亡的正是城市自己,這簡直就是自我滅亡!
精神、文化、記憶是一個城市的靈魂所在,而構成他們的核心又是建筑、街區等等。著名的城市都有一座精神地標或者承載這種城市精神記憶的街區。例如,倫敦我們會想到泰晤士河、大笨鐘,巴黎我們會想到凱旋門、香榭麗舍,這些地方是一個城市的靈魂所在,百年千年這些地方的建筑從未改變,一個城市的個性在這里世世代代的傳承。而在中國轟轟烈烈的造城運動中,許許多多的精神地標、靈魂建筑卻一個個轟然倒地。而后在任由厚顏無恥的開發商建起一座座與這個城市精神、記憶無關的各類項目。中國城市的靈魂與個性就在這種扭曲的運動中,逐漸消亡,中國許多城市正成為沒有根的城市。那些新造的城、新建的項目,與城市總是那么格格不入,它無法擔負起傳承一座城市精神文化的重任,項目其中的業態充斥著舶來品卻經常缺失一座城市本該具有的本土代表業態。
2011年,我曾經為某周刊操刀過一個大型專題,矛頭直指昆明市中心某大型城市綜合體項目,《一萬個XXX也換不回我的攪攪糖》,我們用直白的口語向項目開炮。誠然新項目帶來了新玩意兒,帶來了方便。可新項目里原本街區的傳統和精神業態被毀之殆盡,曾經的美好、曾經的記憶,在這里不見蹤影,讓人不勝唏噓。其實,我從來不反對新項目,畢竟城市是發展的,但是為什么越來越多的開發商都是直接照搬別人的、別國的建筑、業態,而從不去考慮為城市傳承做點什么,保留點什么?為什么越來越多的老外不愿呆在中國的城市中而去了古鎮,因為在他們看來,那些地方才是中國,才是有中國靈魂的地方,而中國的城市和他們所生活的國家越來越像,卻唯獨沒了中國自己。
這,是個可怕的問題!如果往深層次去分析,這已經上升到了民族自卑心的層面。我們總覺得別人的是好的,別人的是優秀的,總想把自己和別人嫁接。卻不認真想想,自己的碗里其實也是內容豐富的,為什么我們要先把碗里的豐厚倒掉,而去另外盛一碗呢?“東方日內瓦”“東方威尼斯“這樣的說辭我們聽的太多了,強加一個別人的名字來標榜自己,這完全是否定自己看不清自己的劣根性表現,更有甚者動不動就把自己的產品說成”XX的曼哈頓“”XX的巴黎“,請聽好了,巴黎只有一個,曼哈頓只有一個,它屬于它自己,不可復制,復制出的永遠是變味的,是怪胎。而你是中國,是北京、是成都、是昆明。你也只有一個,好好看一下你腳下的城市,它真的有那么不堪么,它的文化它的靈魂真的就那么不入眼么?這樣一味否定詆毀自己甚至毀掉自己的舉動,究竟何為!更何況你在詆毀自己的時候拆掉的是一個個城市的記憶是將城市的傳承攔腰截斷。你拆掉的很可能就是一個遺產,是一種記憶,是一個城市真正意義上的根!遺產不可再造,精神遺產毀了更回不來,難道百年老宅里不能賣LV?為什么中國百年品牌就成為不了你新項目的選擇?為什么你新項目的景觀經常和這座城市的文化沒有半毛錢關系。你要抄襲和學習的歐美都做到了,為什么你就不能!這與顧炎武所說的”亡國與亡天下“又有什么區別,亡城可怕,更可怕的是亡掉靈魂。而動手的人居然是我們自己。
“死去“的中國城市,你愿意反思嗎!在這一點上,我不敢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