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離總統只有6個人的距離”,這事您信嗎?這事您得信。
1978年5月,北京電影學院開始招收“文革”后第一批本科生,包括攝影專業。進入北京電影學院深造是張藝謀夢寐以求的事情。可當時張藝謀已經28歲,而允許報名的年齡是不能超過22歲。怎么辦?張藝謀沒有放棄,他決定采用特別的方式來讓別人認識自己的才華。幾天后,張藝謀利用一次出差的機會來北京電影學院報名,并出示了自己精心準備的多年積累的攝影作品集。招生老師對他的作品贊嘆不已,并答應會向學院領導反映他的情況。一個月后,學院那邊杳無音信。張藝謀覺得走正常報名這步路肯定是不行了,必須要找知名的大人物來幫助自己。于是他托親戚找到了北京畫家秦龍。在秦龍的幫助下見到了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教授趙鳳璽。趙鳳璽推薦他報考北京廣播學院攝影專業,即中國傳媒大學的前身,誰知,也未能如愿。
一連碰了兩次壁,張藝謀還是不愿打退堂鼓。他“擦”去了鼻尖上因碰“壁”而沾染上的“灰”,去北京電影學院西安報名點決定再搏一次。巧的是,主考官就是他先前找過的攝影系教授趙鳳璽。趙教授又與領導商量了幾次,仍然未果。趙鳳璽教授很惋惜且很熱心地將張藝謀推薦到西安電影制片廠。可是張藝謀的原工作單位只同意張藝謀報考而不同意張藝謀調離,希望再一次破滅。到了這一步,一般人會把辛苦下到這兒也就“到此為止”了,可張藝謀比一般人的超強韌性表現了出來,他將尋找“大人物”的層次提高到了一個大臺階。他通過親友輾轉找到了著名畫家黃永玉和北京電影學院副院長吳印咸,并通過他們將自己的作品和《求學信》一并轉給了當時的文化部部長黃鎮將軍。與此同時,他將自己的作品集送到了老畫家白雪石處。白先生同樣認為張藝謀人才難得,便將其作品轉交給時任文化部秘書長的著名漫畫家華君武先生。華君武先生看到了張藝謀的作品后也大加贊賞,遂將張藝謀的作品集與電影學院婉拒其報考的“最終處理意見”一并匯報給黃鎮部長。黃鎮部長此時已了解了張藝謀之事,于是親自作了批復:允他入學深造。
張藝謀被他夢寐以求的北京電影學院破格錄取,想想,他的求學之路雖曲折艱苦,但快速有效,不失為“成功之妙招”。或許有朋友疑問:張藝謀的命太好了,他的親戚中肯定有幾個當大官的,不然怎么著了急能找見大人物?我們這些平頭百姓就是想找和有勁找,也沒地方找這樣見多識廣的大人物,只能聽天由命。再說,自己是那塊料,早晚也會被人發現重見天日的。中國不是有“是金子總能閃光”和“伯樂相馬”的老話嗎?是的,在我們中間,平頭百姓,毫無社會大關系的占絕大多數,但這毫不否認“我們每個人離總統只有6個人的距離”的真理性,張藝謀家庭的社會關系是比我們有優勢,但不要否認他跟我們千千萬萬個平頭百姓“沒有大官關系”的一致性。至于“是金子總能閃光”和坐等“伯樂相馬”的消極思想,筆者是持反對態度的。因為,自己是那“閃光的金子”,何時能重見天日?待有人在無意當中把自己挖出?或者待大自然的雨水沖刷?那只能是悠悠日月的事了,恐怕到那時,自己只能成為文物供考古人員研究了,與自己現實的人生價值的實現以及創富沒有任何關系了。
張藝謀成功的思路給予我們啟迪。“每個人離總統只有6個人的距離”是西方國家的一句諺語,在西方國家很通俗很流行,也習以為常。1967年,美國哈佛大學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也提出了“六度分隔”的理論,他解釋說:“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6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6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筆者推舉這個理論,其目的并不是告訴大家有困境非得去找大總統、大總理等大人物來給幫助解決,而是說做人與處世要講有效方法,不可只顧低頭拉車般使牛勁。因為,單靠自己翹起腳是做不成巨人的。要靠智慧講方法。
(選自《思維與智慧》2012年第23期,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