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看起來更像發出熒光的意大利面。
或者像想象中的靈魂的“果凍鞋帶”,外面是酸的,里面是甜的,它們與我們個性的電子數字積木共同標記出我們存在的風格。不過都不是,這張圖展示的不是這些東西。它是關于人類大腦為什么比人類創造的任何計算機都更為智能的一種視像呈現,它是向能夠理解顱骨內的一點點物質就能完勝“硅物質”這一事實的重大意義的任何一個人展示的信息圖。
“顱骨內的物質”,沒聽說過這種提法吧?
漂亮!你落入了我的語言陷阱,因為你只是像電腦一樣做出反應。“顱骨內的物質”在一大堆文學化的“1”中間嵌入了一個“0”——即便對我自己我也是這么說的——然后這一過程立即就中止了。這正是處理器的工作方式:依次處理指令。而人腦卻連續吸收巨量數據并同時進行處理——通過它的神經元、突觸網絡及生物魔法。要是電腦也能這樣是不是很棒?
那解決辦法是不是采用更多計算機?
那不管用,因為目標是研究出人們一直在做的事情之間的因果關系,例如跟蹤運動物體或理解某個錯誤的有趣背景。DARPA(美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的突觸項目放棄了傳統的編程絕對思維,代之以教超級計算機以神經突觸的方式進行“思考”。2011年IBM的研究人員為此創造了一種名為“TrueNorth”的芯片,現在他們找到了為它編碼的方法,它可以像人腦一樣“思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