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借助多種藝術手法突出了月色的朦朧、柔美,描繪出一幅美麗寧靜的荷塘月夜圖;同時,作者也借景抒情,含蓄地抒發了自己心中淡淡的喜悅與哀傷,創造出一個詩意盎然、情景交融的境界。其寫作手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直接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
本文中,直接描寫月光的只有一句,多是以影寫月,這也是歷代文人寫月經常使用的寫作手法。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就運用了這一手法。詩人寫中庭月色,只用了“地白”二字,卻給人以積水空明、澄瑩皎潔之感。本篇“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這里的黑影參差斑駁,給人一種搖擺起伏的動感。為什么?就因為這些黑影是落在荷塘里。荷塘里“微風過處……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黑影落在這波痕上面,當然更顯參差斑駁。也因為荷塘正處于這種動態中,楊柳的倩影才像“畫”而不是“印”在荷葉上。也正因為有了那道凝碧的波痕,光與影才連出一條條五線譜似的曲線,讓人聯想到“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二、引用
作者引用《采蓮賦》《西洲曲》的詩句,他連樹上的蟬聲和水里的蛙聲都聽不到,內心深處卻想著梁元帝《采蓮賦》中采蓮女嬉游的場面和《西洲曲》中的采蓮人;而且還要感嘆“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這就呼應了前文的“什么都可以想”,然而這個“什么都可以想”的自由之中有對理想生活的遐想,然而遐想和現實的矛盾又涌上心頭,“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我們不難體會出作者內心深處淡淡的憂傷。
三、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荷塘月色》一文以準確貼切的語言描繪出一幅有著作者獨特感受的荷塘月夜圖,風是輕輕的,花香是淡淡的,霧是薄薄的,光是朦朧的,作者因置身于良辰美景而生出“淡淡的喜悅”之情,又抒發出當時的社會現實給作者帶來的終究難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
荷塘月色是美妙溫馨的,這樣的景色當然能帶給人喜悅之情。本文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但通過寫景的詞語不難體會出作者當時的喜悅之情。葉子像裙,是“亭亭的舞女的裙”;花是“裊娜”地開著,“羞澀”地打著朵兒的;花香似“歌聲”,光與影如“名曲”……這些詞語都飽含著喜悅之情,但這種喜悅畢竟是“淡淡的”,沒有激動和狂喜。盡管身處良辰美景,作者到底無法排遣“淡淡的哀愁”。“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這句話中的“覺”字給文章增添了無窮意味;少了這個字,就真成了自由的人,就只有喜悅,沒了哀愁之感。“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中的兩個“一定”,更能表達出作者內心深處難言的苦衷。
《荷塘月色》這篇散文精于構思、巧于布局,文章以“我”去觀賞荷塘為脈絡,以人物的行進為線索,以荷塘、月色為中心,又適當點染周圍景色,從而使整篇文章形成了輕松、舒展、迂回、迷人的節奏。疊字疊詞的運用使文章節奏鮮明,比喻、擬人、排比等多種修辭方法的運用和詩歌的引用使散文更加意蘊豐富,真如同“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般情遠意幽。